乌克兰战败的后果提前出现。反乌克兰的右翼政党在捷克共和国大选中获胜,不是一个,是

未央秘史 2025-11-04 11:49:41

乌克兰战败的后果提前出现。反乌克兰的右翼政党在捷克共和国大选中获胜,不是一个,是三个,他们全都批评对乌克兰的支持。他们签署了执政联盟协议,并将组建新的捷克政府。而以前亲西方的执政党在选举中失去多数席位。 这个结果背后,是超过65%的捷克民众对现政府对乌政策的明确否定,毕竟在通胀率飙升至9.8%、食品价格上涨18%的现实面前,没人愿意再为遥远的乌克兰牺牲本国利益。 巴比什的竞选口号“解决捷克的问题,而非乌克兰的问题”精准戳中了民生痛点,他明确承诺叫停“为乌克兰提供一百万枚炮弹”的计划,不再从本国预算中划拨一克朗用于援乌,这种务实姿态让疲惫的民众看到了希望,也让亲西方网民的怒骂显得苍白无力,毕竟社交媒体的声量终究抵不过餐桌上的账单。 红军城的战局则为这场政治转向提供了最直接的注脚,俄军调集11万兵力,动用第51集团军、第90坦克师等精锐,对红军城实施四面包围,构建起无人机+炮兵+轻步兵+电子战的低空作战体系,连排级单位都能独立完成精准打击。 乌军虽试图以“空城计”消耗俄军,但最终还是出现了守军投降的情况,俄乌两军的遗体交换比已达到惊人的悬殊比例,足以说明战场主动权早已易手。 这场战略性失败像一颗石子投入欧洲政坛的湖面,激起的涟漪远超预期,匈牙利、斯洛伐克迅速与捷克呼应,形成事实上的“反乌联盟”,它们都清楚,继续跟着亲西方阵营硬撑,只会让本国民众的不满情绪进一步爆发。 欧洲大陆上,曾经坚定的亲乌阵营正在悄然瓦解,YouGov的调查数据揭示了欧洲民众的矛盾心态:平均58%的受访者认为乌克兰没有得到足够支持,但高达82%的人反对本国增加援助,英国更是有76%的人明确表示不愿加码援乌。 法国能源价格飙升引发持续罢工,德国工业链受创导致企业外迁,这些国家的政府早已疲于应对国内危机,根本无力承担长期援乌的沉重负担。 法、英、德等国近期联合发表声明,支持特朗普提出的“立即停火”主张,默认当前战线为谈判起点,这种态度转变绝非出于和平善意,而是认清了乌军无力回天的现实,不想再为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消耗自身实力。 那些还在硬撑的亲乌执政党,看着捷克的选举结果,再看看本国不断下滑的支持率,内心的紧张可想而知,毕竟选民的选票才是他们保住位置的关键,没人愿意为了所谓的“西方团结”葬送自己的政治生涯。 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欧洲巨变中,意大利的表现确实值得玩味,梅洛尼政府表面上宣称会继续与西方伙伴合作,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实则从未真正切断与俄罗斯的联系。 梅洛尼心里清楚,西方阵营的“团结”从来都是利益捆绑的临时产物,与其在亲乌阵营里硬扛损失,不如静观其变,等看清谁是最终赢家后再顺势而为,这种不换人就能完成的战略蜕变,远比其他国家的政治摇摆高明得多。 西方世界“跟赢家走”的本色,在国际事务中早已暴露无遗,巴以冲突中,曾经坚定支持以色列的欧盟成员国,如今已有13国承认巴勒斯坦国,英国、法国等G7国家也纷纷改弦易辙,这种转变并非出于道义觉醒,而是看到以色列的行为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谴责,继续支持以色列只会损害自身利益。 俄乌冲突中的表现更是如此,战争初期,欧洲各国争相向乌克兰提供援助,摆出一副同仇敌忾的姿态,可当乌军在红军城遭遇惨败,援助的成本不断攀升,它们便开始集体转向,从“输血援乌”变成“呼吁停火”。 美国的态度更是风向标,特朗普政府明确拒绝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不愿让美国更深地卷入冲突,欧洲各国立刻心领神会,纷纷调整政策,生怕成为被美国抛弃的“弃子”。 这种见风使舵的背后,是西方文明深入骨髓的阿谀奉承基因,它们擅长根据实力对比调整姿态,用最动听的言辞讨好赢家。 等到五年后,当战争的尘埃落定,那些曾经指责赢家的西方国家,会迅速换上谄媚的面孔,用远超想象的拍马技术进行讨好,各种溢美之词、合作邀约扑面而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放松警惕,心甘情愿地打开钱包。 而在种族清洗方面,联合国独立调查委员会已认定以色列政府和军方在加沙实施了“种族灭绝”,6.5万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于以军轰炸,这种无视人道主义的行为,虽遭到国际社会谴责,却并未让西方各国真正与以色列切割,反而在利益权衡中选择了默许。 不得不承认,西方世界在这两方面的“能力”,确实展现了其文明的独特性,它们没有永恒的原则,只有永恒的利益,这种灵活变通的生存法则,让它们在国际格局的变动中总能占据有利位置。

0 阅读:64

评论列表

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

4
2025-11-04 13:04

谁支持乌克兰,就用个人财产去支持,看有多少人会再支持!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