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痛心疾首地发问:“1982年,国家公派一批学生赴日留学,我就在其中,可最后回来的有多少?就我一个!”施一公也直言不讳:“他们宁愿在美国平庸,也不愿回国闪光!”一语戳心,原来中国从不缺“精英”,只是都留在了国外……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刚刚打开国门,国家倾尽资源把最聪明的一批年轻人送出国门,希望他们学成归来,推动国家现代化,可是到了九十年代初,大多数人选择留在国外,彼时的中国还不够富强,科研条件落后,回国意味着重新起步,意味着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几十年过去,情况变了,但某种心理惯性还在,施一公当年在普林斯顿的实验室里看到的,是一群本应在祖国闪光的青年,却安于在异乡做配角,连他都忍不住感叹:怎么会这样?国家花大力气培养出来的人才,为什么最后成了别人的财富? 有人说这是个人选择,有人说是时代选择,可问题是,当越来越多的顶尖学者、工程师、科研人员都留在外面,我们靠谁去建造未来?如果每个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都选择“安稳”,那谁去开拓?这个问题,你觉得谁该来回答? 中国并不是没有出路,只是回国的“性价比”曾经太低,早年间科研经费有限,设备陈旧,学术环境也不够纯粹,很多人觉得国外平台更大,机会更多,而今,国内的科研投入、创新土壤和政策扶持,早已不是从前的样子。 像施一公那样回国创建西湖大学的科学家越来越多,他们带动了一整批年轻人回流,重新点燃了科研热情,这说明,只要舞台足够大,人才自然会回来,人性里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情感的一面,大家都希望能被看见、被尊重、被信任,当体制开始让真正做事的人有空间、有尊严、有回报,很多人就不会再犹豫。 过去我们总以为人才外流是国力不够强,其实更深层的问题是社会认同感,很多留学生出国后发现,哪怕他们学位再高,身份再体面,在他国也永远只是“外国人”,而当国内逐渐强大起来,那种“被需要”的感觉才重新回到心里,一个国家的自信,不只是GDP和科技的堆砌,更是让每个学成的人都愿意回来,觉得这片土地值得他们拼命。 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三十年前的中国,从载人航天到高铁制造,从人工智能到量子通信,每一步都凝结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的努力,那些选择回来的人,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高光不在异乡的掌声,而在脚下这片土地。 谁都知道,在别人的舞台上再亮,也不是主角,真正的荣耀,是当你站在祖国的土地上,说出那句——“我回来了。”你觉得,现在的年轻留学生,会不会有更多人愿意回来? 参考资料:大道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