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睡起来 估计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聂曦烈士终于回家了,这必须要感谢两个好心人,一个是网名叫远山的年轻人,一个是台中的杨先生,聂曦的骨灰就是他们帮忙找到的。 没人知道,网名叫远山的年轻人,为了揪出聂曦烈士的下落,前前后后耗了整整三年。 他本是福建本地的历史爱好者,2019年整理“吴石案”相关史料时,在一份泛黄的审讯记录末尾,瞥见了“聂曦”两个字——档案里只草草写着“1950年6月10日牺牲,骨灰由亲属暂领”,再没有更多细节。 他攥着那张纸没松手,知道隐蔽战线的烈士大多连姓名都没留下,聂曦好歹有迹可循,绝不能就这么被忘了。从那以后,他每天泡在省档案馆,翻遍1949至1950年的民间回忆录、部队来往电报,甚至托人联系上台湾的历史社群,辗转大半年,才找到台中那位杨先生。 台中杨先生比远山年长十岁,常年帮大陆家属寻找在台亲人的遗骸。接到远山消息时,他正在整理台北马场町刑场的牺牲者名单。 聂曦的名字在他手里的旧档案里出现过,标注着“骨灰由表妹杨韵清领走”——当年杨韵清顶着“匪谍家属”的风险,从殡仪馆接走骨灰,后来交给友人保管,友人去世后,骨灰就流落到台北一家私人骨灰堂。 因为年代太久,管理费断缴多年,骨灰盒早被堆在角落,快被当作无主骨灰处理。杨先生拿着档案,跑了台北三家骨灰堂,对着泛黄的登记本一页页比对,终于在第七排角落找到那个积灰的盒子,盒面“聂曦”二字模糊不清,只能靠编号确认身份。 而此时,聂曦的儿子聂尚冀,已经等了父亲七十多年。他小时候总缠着母亲高申问“爸爸去哪了”,母亲只会红着眼眶摸他的头,说“爸爸去了很远的地方”。 直到18岁那年,母亲才从箱底翻出一张皱巴巴的照片——照片里的男人穿着军装,抱着襁褓中的妹妹,背后是福州老榕树。母亲这才断断续续说出真相:父亲叫聂曦,是为国家牺牲的。 从那以后,找父亲成了聂尚冀的执念。退休后,他放弃含饴弄孙的日子,背着资料跑遍北京、南京、福州的档案馆,甚至去过台北马场町,却连一点骨灰线索都没摸到。 2022年冬天,他在历史论坛看到远山写的“吴石案”文章,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留言,没想到三天后就接到电话,那句“可能找到您父亲的骨灰了”,让他当场老泪纵横。 没人知道高申改名时的挣扎。1950年聂曦牺牲后,“匪谍家属”的标签像乌云一样压着她。为了保护刚出生的聂尚冀,她把“高秀娟”改成“高申”,从福州搬到江西樟树,租了间小瓦房,靠缝补衣服、纳鞋底维生。 有年冬天,聂尚冀得肺炎高烧不退,她连夜背着儿子去医院,雪地里摔了好几跤,爬起来第一时间护着怀里的孩子,自己膝盖磨出血都没顾上。 邻居问起丈夫,她只说“早年去台湾,没回来”,从没提过父亲的真实身份,连儿子都直到成年才知情。 2015年临终前,她拉着聂尚冀的手反复说“要是能找到你爸,就把他带回来,跟我埋一起”,这句话成了聂尚冀心里最沉的牵挂。 骨灰回家的路,走了七个月。杨先生在台湾跑了六次相关部门,办身份确认、骨灰移交手续;远山则在大陆对接民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确认接收流程。 2023年春天,载着骨灰的航班降落在福州长乐机场时,83岁的聂尚冀带着儿子、孙子站在停机坪,手里捧着提前准备的五星红旗。当工作人员把骨灰盒递过来,聂尚冀颤巍巍地接过,紧紧贴在胸口,嘴里反复念叨“爸,咱们回家了,妈在地下等着呢”。 他的儿子聂小军穿了一身中山装,孙子举着“欢迎聂曦烈士回家”的牌子,机场工作人员自发站成两排,没人说话,只有轻轻的抽泣声。 聂曦的事迹被全国知晓,藏着太多人的努力。随着“吴石案”档案逐步解密,越来越多隐蔽战线英雄浮出水面——他们中有将军吴石,有情报员朱枫,有副官聂曦,都在那个年代把生命献给了祖国统一。 聂曦当年随吴石赴台,明知凶险,仍把家人照片缝在军装内衬;他在狱中写的三行遗书,2019年才被家人看到,那句“姓中国就够了”,成了聂家的家训。如今,聂尚冀把父亲骨灰安在当地革命烈士陵园,每年清明,都会带子孙扫墓,讲爷爷的故事。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跨越海峡奔波;一个家庭,七十多年等待,终于让烈士魂归故里。 这不是一个人的回家,更是对隐秘历史的铭记,对所有负重前行者的告慰。那些曾在黑暗里坚守的英雄,名字或许曾被埋没,但他们的忠诚与热爱,永远刻在祖国山河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网络愤青
英雄从不问价值,只想着付出,所以才叫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