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校停办潮,生源少了钱难赚,老校牌成回忆 江苏这几年来有不少民办高校关门停办,2024年南京应天职业技术学院也正式停止招生办学,算下来全省已经有14所民办高校不再运营,这个数字看起来惊人,其实并不是突然出现的现象,背后是政策变化、学生数量减少、学校自身难以维持这几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 最早停办的那批学校,主要是独立学院,例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这些,名字听起来很响亮,实际上它们都挂靠在公办高校下面,在2020年前后陆续停止招生,校园和师资被母体学校收回,成为新的校区,但毕业证书上仍然保留原来学院的名称,算是给往届学生留下纪念,这种做法既符合规定,也照顾了大家的感情。 还有一种是完全民办的高职院校,比如应天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学校关闭时还有三百多名学生没有完成学业,这些学生后来被安排到江宁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老师也分流过去,表明政府没有放弃责任,但这同时说明这类学校过于依赖招生规模,一旦生源不足就难以维持,常州延陵学院和南京康尼学院也有类似情况,招生人数逐年减少,最终由公办学校接收。 2014年是一个关键转折点,当时有七所独立学院同时停止招生,这些名额全部转移到了母体高校,虽然国家尚未正式推行民办转公办政策,但各地已经逐步开始整合教育资源,本质上是在重新分配资源蛋糕,能够争取到资源的单位就能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目前常熟理工虞山学院的情况最为被动,学校方面迟迟未给出明确回应,可能是在等待上级部门的政策指引,而应天职业学院的教师转向职业学校就业,表明职业教育领域已成为民办高校教职工的安置渠道,毕竟并非所有人员都能转入本科院校,最终只能被吸纳进职业教育体系之中。 这些学校关闭了,校园可能改成公寓或商业区,也可能合并到别的学校去,招生简章早就没人翻阅,毕业证书也变成老旧的物品,但对那些曾经的学生来说,那些年的教室、操场和食堂,都是实实在在的记忆,时代在变化,学校消失了,但人还在那里,故事也依然留存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