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印度的表现来看,APEC两次拒绝印度加入是完全正确的。只要有印度加入的国际组织中,印度都会或多或少地在其中搞事情。 近期韩国庆州 APEC 峰会落幕,四国领导人的合影在网络上刷屏,可细心的人不难发现,那个盼着加入 APEC 三十年的印度,再次缺席了这场亚太经贸盛会。 从 1991 年第一次申请被拒,到 1997 年跟着邻居们一同落选,印度两次冲击 APEC 成员资格均铩羽而归,而如今回看它在各类国际组织中的表现,不少人愈发觉得,当初 APEC 的拒绝实在太明智了。 很多人曾以为印度进不了 APEC 是因为地理原因,毕竟它不是太平洋沿岸国家。但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俄罗斯大部分领土在欧洲,仅远东地区挨着太平洋,照样凭着亚洲经贸影响力顺利入群,连南美国家都能成为成员,可见 APEC 从来不是单纯的 “地理俱乐部”。 真正的关键在于印度的合作态度和行事风格,与 APEC 倡导的自由开放、互利共赢理念格格不入。APEC 的核心规矩是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可印度却始终抱着保护主义心态,2024 年其平均进口关税仍高达 18.3%,部分电子产品关税甚至超过 30%,而中国刚加入 APEC 时就主动将平均关税从 42% 降到 36%,后续还持续下调。 外资想在印度开办企业,光办营业执照平均就要 27 天,是新加坡的 9 倍,其《外国直接投资政策》2023 年一年内改了 5 次,政策的不确定性让外资望而却步。 这种 “只占便宜不吃亏” 的心态,让印度在国际合作中频频搅局。2025 年 6 月的青岛上合组织国防部长会议上,印度国防部长辛格在签署联合声明的关键环节突然拒签,理由是要求文件中明确写入对巴基斯坦的反恐指控,硬生生将双边争端塞进多边议程,给其他九个成员国出了个 “二选一” 的难题。 这已经不是印度第一次破坏上合组织团结,2024 年上合发表支持 “一带一路” 的声明时,印度单独拒签;2025 年 6 月组织谴责以色列袭击伊朗时,印度又选择沉默,完全暴露了其投机心态。 更早之前的 2014 年 WTO 谈判,159 个国家都达成共识,唯独印度单枪匹马否决,只为维护国内农业补贴;2019 年 RCEP 谈判进行到关键阶段,印度因为不愿降低农产品关税,直接中途退群,让多年的谈判成果险些付诸东流。 印度的搅局往往带着明确的功利目的,大多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莫迪政府面临着青年失业率高达 23.8%、外资连续三个季度撤离的经济困境,在印巴边境冲突中也曾遭遇军事挫败,每当国内问题集中爆发,印度就会在国际组织中制造事端,试图用 “外交博弈” 的假象掩盖内部危机。 这种将多边平台当作宣泄私怨、转移压力工具的做法,严重破坏了国际合作的基础,也让其他国家对其敬而远之。 APEC 作为占全球 GDP62%、承载近一半全球贸易的重要平台,运作核心是共识决策和自愿承诺,需要成员间相互妥协、携手推进。 印度既不愿降低关税壁垒,又不愿遵守多边规则,还总想着将自身诉求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这样的行事风格一旦进入 APEC,很可能让各类合作谈判陷入僵局。 2024 年印度曾试图以 “亚太互联互通伙伴” 身份靠拢 APEC,却因不愿降低汽车零件关税被澳大利亚否决,这也印证了没有哪个国际组织会接纳一个只懂索取、不愿付出的成员。 如今上合组织已经在酝酿应对之策,考虑建立 “核心成员国” 磋商机制,或修改决策规则,降低个别国家的否决权影响力,避免再被印度搅局。而印度三十年未能加入 APEC 的经历,也恰恰说明,国际合作的圈子从来不是靠执念就能进入,唯有拿出真正的合作诚意、遵守共同规则,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