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关键的时刻,英国总会对乌克兰伸出援手,始终如一。 冲突刚爆那阵,俄军装甲集群直扑基辅,乌克兰手里的轻武器根本挡不住。没等其他国家反应过来,英国就把自家库存的NLAW反坦克导弹连夜送了过去。这批导弹看着不起眼,却是当时最顶用的家伙。 基辅那阵刚缓过来,战场一胶着,英国又跟上了,2023年那会儿,乌克兰急需能打远仗的家伙,英国二话不说把“风暴阴影”巡航导弹递了过去。这可是西方第一个敢给乌克兰的远程导弹,能打三百多公里,直接帮乌军把战场主动权抢回不少。 紧接着,英国又成了第一个给乌克兰主战坦克的国家,“挑战者2”坦克一批批往前线运,还连带送了不少穿甲弹。 到了2024年冲突两周年的时候,乌克兰弹药快打光了,英国又砸进来2.45亿英镑,这笔钱不光买了炮弹,还加急生产坦克履带,连皇家空军都亲自跑腿,把两百枚“硫磺石”反坦克导弹送过去。算上这茬,英国给乌克兰的“硫磺石”都超过1300枚了。 更实在的是,他们牵头搞的乌克兰国际基金,光砸在无人机、电子战和排雷上的钱就超过9亿英镑。 2025年更狠,英国首相斯塔默直接飞基辅,跟泽连斯基签了个“百年伙伴关系”协议,协议里写得明明白白,只要乌克兰需要,英国就一直给军事支持。还承诺到2031年前,每年至少给30亿英镑,光是2025年的军事援助就飙到45亿英镑,要给数百套防空系统和定制的移动防空武器。 没过几个月,英国又通过专门的计划,拨了7.52亿英镑贷款,钱直接从俄罗斯被冻结资产的利润里出,专门让乌克兰买防空系统。 英国这么上赶着兜底,根本不是一时冲动,脱欧之后,英国一直想证明自己还有全球影响力,“全球英国”战略喊了好几年,结果碰上疫情差点露怯。俄乌冲突一爆发,他们立马瞅准机会,想靠援乌刷存在感。毕竟脱欧后没法在欧盟里刷脸,就得在这种国际大事上抢风头,显得自己决策灵活、敢下血本。 跟美国的关系也是关键,英美那层“特殊关系”是英国的战略支点,美国要挺乌克兰,英国肯定得跑在最前面。这样既能讨好美国,还能借着美国的势力在北约里当“带头大哥”,比法德这些欧洲国家更有话语权。之前拉着荷兰建联盟帮乌克兰搞F-16战斗机,就是想在北约里立标杆。 再者,英国跟俄罗斯的梁子早就结下了,2018年俄前特工中毒事件后,两国关系就降到冰点,英国民众对俄罗斯的负面态度都超过五成了。冲突一爆发,英国直接把这事儿包装成“自由对抗威权”,自己站在道德高地上,国内政客这么做既能拉选票,又没人敢反对,简直是政治正确的“安全牌”。 更重要的是,英国不怕俄罗斯的能源反制,俄罗斯给英国的天然气只占他们需求的3%,比挪威、卡塔尔都少。不像德国那些国家,一制裁俄罗斯自己先缺能源,英国压根没这顾虑,送武器、搞制裁都敢放开手脚。 当然英国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援助里藏着生意经,比如2025年给的4000万英镑经济复苏资金,明着是帮乌克兰,实则是给英国企业铺路。还有帮乌克兰建军事基地、储备装备,以后在黑海、波罗的海就能插一脚,海上安全、能源贸易都能分一杯羹。 不过这么砸钱也不是没代价,英国自己经济都快滞涨了,巨额援助把财政窟窿越捅越大,俄罗斯更是放了狠话,虽然英国离战场远,但战争升级的风险照样能烧到家门口。 可即便这样,英国还是没松劲,毕竟在他们看来,靠援乌能稳住英美关系、刷亮国际招牌、削弱老对手俄罗斯,这笔账怎么算都值。从基辅危急时的连夜送导弹,到签百年协议兜底,每一步都踩着自己的战略算盘,自然能做到始终如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