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5岁农民咳嗽10年,竟拒绝就医,一天,他突然用力咳嗽,“哇”的一声,一个黑色且带血地异物喷射出来,妻子将异物拿给医生看,谁料,医生看完居然立马冲出病房报警。 主要信源:(西部文明播报——男子高其煊在咳嗽的时候,从嘴里咳出了一团黑色的物体,是一颗子弹) 1956年清明时节的清晨,35岁的高其煊像往常一样,扛着磨得光滑的锄头向村外的麦田走去。 这个沉默寡言的庄稼汉走路时略显蹒跚,不时发出压抑的咳嗽声,这个毛病已经困扰他整整十个年头。 每当咳嗽发作时,他总会下意识地捂住胸口,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痛苦。 这天清晨的劳作与往日并无二致。 高其煊在齐膝的麦田里弯腰除草,露水打湿了他的裤脚。 当初升的太阳将第一缕金光洒向大地时,他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剧烈的绞痛,随之而来的是无法抑制的咳嗽。 他弯下腰,双手撑住膝盖,剧烈的咳嗽声在宁静的田野里格外刺耳。 随着一声闷响,一个沾着血丝的黑色物体从他口中飞出,落在新翻的泥土上,在晨曦中闪着诡异的光泽。 闻声赶来的妻子惊恐地发现,那竟是一颗生锈的子弹,子弹表面还粘连着一些暗红色的组织。 她小心翼翼地用衣角包裹起这颗带着体温的子弹,双手不住地颤抖。 这个意外的发现,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1921年春天,高其煊出生在滨州一个普通农家。 他的父亲在镇上经营着一家小小的馒头铺,虽然不算富裕,但足以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一切。 日军的铁蹄踏破了平静的生活,他家的馒头铺被洗劫一空,父亲也在冲突中不幸离世。 年轻的高其煊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内心燃起了复仇的火焰。 1939年,18岁的高其煊和哥哥一起加入了八路军。 由于他机智灵活,又略通日语,被选派执行特殊任务——以卖馒头为掩护收集情报。 每天天不亮,他就挑着馒头担子,穿梭在日军驻地周边。 他总是满脸堆笑,用流利的日语与日军士兵打招呼,暗中却记下每一个重要细节。 馒头担子的夹层里,经常藏着他用密写药水记录的情报。 有一次,高其煊偶然听到日军军官在醉酒后透露了一次重要作战计划。 他不动声色地将情报写在薄如蝉翼的纸上,藏在馒头筐的暗格里。 在通过日军哨卡时,他镇定自若,甚至还主动给站岗的士兵递上热腾腾的馒头。 就这样,重要情报被顺利送出,使我军得以提前部署,重创了来犯的日军。 1946年解放战争期间,高其煊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胸部中弹。 战地医院条件简陋,医生在煤油灯下只取出了一颗子弹,另一颗因嵌入太深,紧贴着重要血管,无法进行手术。 主治医生沉重地告诉他,这颗子弹可能会伴随他终生。 伤愈后,组织上安排他到地方工作,但高其煊婉言谢绝,选择回到家乡务农。 此后的十年间,高其煊像普通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自己的战斗经历。 只有夜深人静时,那阵阵咳嗽声和胸口的隐痛,提醒着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他的妻子多次劝他就医,但高其煊总是摆摆手说: "老毛病了,不碍事。" 直到1956年那个雾气朦胧的清晨,随着子弹的咳出,这段尘封的历史才得以重见天日。 当地政府得知情况后,立即派医生为他进行了全面检查。 令人欣慰的是,在咳出子弹后,高其煊的咳嗽症状明显减轻,胸痛也逐渐消失。 更令人惊奇的是,经过X光检查,医生发现他胸腔内残留的弹片已经所剩无几。 晚年的高其煊过着平静的生活,他经常坐在自家院子的老槐树下,对围绕在膝前的子孙们说: "我这一生,最自豪的就是为保卫国家出过力。只要祖国需要,我随时准备再上战场。" 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眼神依然清澈坚定,仿佛还是当年那个在日军驻地周旋的年轻情报员。 如今,在高其煊生活过的村庄里,人们仍然传颂着他的故事。 在高其煊去世后,当地政府在他的老宅前立了一块纪念碑,上面刻着"抗日志士高其煊故居"几个大字。 这块纪念碑不仅纪念着一个普通农民的英雄事迹,更见证着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如今,这座简陋的农舍已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来自各地的参观者前来瞻仰。 时光流逝,高其煊的故事在当地代代相传。 而更令人感动的是,高其煊的孙子高建军后来也参军报国,延续着家族的报国传统。 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用两代人的选择,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责任担当。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