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不是拿安世半导体、或者荷兰没办法,2006年飞利浦半导体业务独立出来成立恩

文史啊旺 2025-11-02 21:54:16

中国也不是拿安世半导体、或者荷兰没办法,2006年飞利浦半导体业务独立出来成立恩智浦,然后2015年后恩智浦为了收购飞思卡尔又把不太盈利的标准件业务剥离出来,2017年中国闻泰科技陆陆续续花了330亿元100%控股收购了这个部门,并且成立安世半导体… 飞利浦的半导体业务在2006年独立出来,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大公司瘦身。飞利浦当时总部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半导体部门拖了后腿,亏损多年,高层一看不赚钱,就决定剥离。8月,他们把80.1%的股权卖给Kohlberg Kravis Roberts这些私募基金,总价79.13亿欧元,新公司叫恩智浦半导体,总部搁在荷兰艾因霍温。那地方是飞利浦老窝,恩智浦继承了上百年的专利和技术库,主攻汽车和工业芯片。起步阶段,恩智浦员工上万,生产线从飞利浦直接转过来,很快就站稳脚跟。九年过去,2015年恩智浦眼红美国飞思卡尔半导体,那公司专做汽车芯片,市场份额大。 恩智浦开价118亿美元要全盘收购,首席执行官里克·卡勒斯亲自上阵,强调这笔买卖能让汽车业务占比翻倍到40%。但麻烦来了,反垄断审查卡壳,尤其是中国商务部那边,射频功率晶体管市场重叠严重。恩智浦只好咬牙剥离标准件业务,那部分毛利低,营收才12.4亿欧元,占总体的不到10%。先是射频功率部门以18亿美元卖给北京建广资产,条件是必须独立运营。接着,2016年6月,整个标准产品部门打包卖给建广和Wise Road Capital的财团,27.5亿美元成交。这笔钱帮恩智浦减轻债务,顺利过审。12月7日,收购尘埃落定,恩智浦合并后成全球第四大半导体公司,汽车芯片老大。但标准件业务被甩掉后,建广注入资金,改头换面,继续在荷兰和亚洲跑生产线。 建广接手后,没闲着,2017年就把这块业务推向市场,找买家。闻泰科技张学政看准机会,觉得这是进军功率器件的捷径。收购不是一蹴而就,分了好几步走。第一步2018年10月,闻泰出251.54亿元人民币,拿下安世75.86%股权,那时候闻泰市值才不到200亿,纯属蛇吞象。张学政用换股加现金的组合拳,发行股份融了161亿多。交易涉及9个境内基金GP权益、7个LP份额,外加JW Capital的权益,总对价267.13亿。2019年12月,第二步完成,268.54亿元拿下79.98%控股权,安世正式并表。剩余股权也没拖太久,2020年初追加一轮,年中全清,总花了约330亿元人民币,实现100%控股。公司总部还留欧洲,但业务重心渐渐东移。张学政亲自兼任安世董事长兼CEO,推动整合,恩智浦时代的技术壁垒全盘继承。安世主打功率和模拟器件,客户覆盖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剥离时这块业务不赚钱,但在中国市场潜力大,闻泰看中的就是这个。整个过程,商务部和CFIUS都审过,没大波澜。张学政这手玩得溜,闻泰市值一度冲到2100亿,他本人身家水涨船高。但并购后整合头疼,文化冲突和技术融合花了不少功夫。 安世落入闻泰手里后,赶上好时候,中国新能源汽车爆棚。2022年,安世营收23.6亿欧元,毛利率42.4%,中国区业务占近50%。吉利这些车厂成了大客户,功率器件用在电池管理和电机控制上,订单源源不断。到2024年,安世全球功率半导体份额5.2%,年产900亿颗器件。预计2030年,中国市场占比能到70%,因为电动车和机器人就中美两头热。安世的产品有飞利浦和恩智浦的家底,专利多,门槛不低,但中国本土玩家追得紧。华润微、士兰微、扬杰科技、斯达半导体、新洁能这些,都在功率器件上发力,生产线效率不输安世。说白了,安世不是独门秘籍,中国企业自己也能搞定。恩智浦每年在中国营收300多亿,飞利浦、ASML、菲仕兰这些荷兰公司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美素佳儿奶粉一年50亿营收。荷兰企业在中国根深蒂固,没技术垄断,就靠品牌和渠道。中国企业讲规矩,合作多,但也留了后手。 不过,2025年事儿闹大,荷兰政府插手安世,冻结资产,全球汽车供应链跟着抖。9月30日,荷兰以国家安全为由,暂停安世在欧洲运营,理由是担心中国控股影响供应链。安世广东厂被中国这边限出口,那厂占总产值一半,功率半导体全球最大基地。结果,汽车芯片短缺,欧洲车企叫苦。闻泰三季度净利暴涨279%,但公告里直言,安世控制权若年底前恢复不了,半导体业务就悬。中国市场新能源渗透率57.8%,纯电车销量328万,插混158万,全靠本土链条顶着。安世危机暴露地缘风险,荷兰模式一出,谁知道下一个是谁。

0 阅读:4

猜你喜欢

文史啊旺

文史啊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