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参赛不再为升学,家长松口气,教育回归本真 教育部发布了新的规定,从2025到2028学年,全国范围内只允许举办47项中小学生竞赛活动,过去那种全年不断参加各类比赛的情况将彻底改变,每学年每项竞赛最多只能举办一次,同一项目一年内不超过三次,时间安排严格控制,这一政策并非空谈,而是要切实规范那些依赖竞赛盈利的培训机构。 现在这些比赛结果,和小升初、中考、高考都没有关系了,高校招生也不把竞赛证书算作加分项目,北京和上海已经率先执行这项政策,报名材料中根本不收竞赛获奖证明,这说明政策不是空话,而是真正要落实的,家长也不用再被培训机构用“不参赛就落后”这类话误导了。 现在查比赛信息很方便,教育部把全部流程都放到网上,家长用手机就能看到报名入口、比赛进度和成绩公布,不需要再依靠培训班私下传递消息,信息变得透明,家长心里也踏实,这个平台上线速度很快,文件一出来,八天之内就能完成,效率确实很高。 现在有关部门对办比赛的机构管得严了,教育局拉着其他三个单位一起检查,查这些主办方有没有正规资质,查他们的钱从哪里来,查他们是不是乱收费用,以前有些机构打着科创营的名号搞收费比赛,现在这种办法行不通了,以后能办的比赛基本都得是公益性质,不能收报名费,也不能跟培训捆绑在一起。 在四十七个比赛项目中,超过六成涉及人工智能、编程和机器人这些新兴领域,传统奥林匹克竞赛仅保留九项,且大多由高校或科研机构组织承办,国家希望培养青少年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思考的意识,而非只擅长应试解题的学生,各类赛事不再单纯作为选拔尖子的途径,而是帮助孩子们发掘自身兴趣、认识自身不足的成长机会。 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正在调整业务方向,这些机构不再只关注学生获得证书的结果,而是开始帮助孩子记录整个学习参与的过程,比如具体做了哪些项目、团队如何协作、想法怎样一步步改进,这些机构还推出了“竞赛路径规划师”服务,专门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这种做法其实是明智的,政策变化促使教培机构转变方向,反而让它们找到了新的发展机会。 看了这份名单,人们觉得内容很实在,过去那些比赛太过功利,搞得孩子疲惫不堪,家长也跟着焦虑,机构只想着赚快钱,现在政策慢慢收紧,其实是在把教育拉回正轨,比赛不该成为升学的跳板,它应该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家长不用再为证书拼尽全力,孩子也能过得轻松一些。 一些家长可能还不太习惯,觉得没有证书在手心里不踏实,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保持对学习的兴趣,政策正推动大家往这个方向走,过程虽然慢,但这个路子是对的。 平台上线后,我试着查找了几个比赛的信息,确实非常清楚,以前找比赛需要到处打听消息,现在动动手指就能做到,这种变化对普通家庭来说特别方便,不用再花冤枉钱去买什么内部消息,也不用担心会错过报名时间。 这次政策调整做得很及时,教育不能被竞赛牵着走,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放在更有长远意义的事情上,这个政策不是简单粗暴地限制,而是引导家长和学生把重心从争输赢转向真正学到东西,这步走得稳妥,以后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孩子的未来不仅有大学,还有其他”
【9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