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谈走红重新唤醒慢下来的深度陪伴#】#短视频时代造神迅速塌房也来得猝然#短

大皖新闻 2025-11-02 11:52:42

【#慢谈走红重新唤醒慢下来的深度陪伴#】#短视频时代造神迅速塌房也来得猝然# 短视频时代,一机在手刷个不停,强烈刺激、两秒“上头”,短暂爽感、重复成瘾,几乎成为“定律”。我们创作了包罗万象的短视频,短视频也将我们裹挟其中;它适应了加速社会的需求,又推动社会进一步加速。

如此说来,短视频能够“一统江湖”?那倒未必。凡事物极必反,个体需求也各有不同。今年以来,有一个文化现象正在生发:长视频播客崛起,优秀节目层出不穷,越来越多人愿意花一两个小时,观看一场深度对话。

鲁豫主持的《慢谈》,文火慢炖,娓娓道来,在B站浏览量达上千万。今夏脱口秀舞台上,女性脱口秀演员大放异彩,鲁豫随即推出谈话节目《豫见她们》,小帕、王小利等人表现出更真实而丰富的面貌。

得到App推出脱不花《长谈》系列,精彩片段在网上广泛流传;窦文涛的《圆桌派》走到第八季,依然醒脑且下饭;李静推出《看得见的更年期》,将小众话题做出爆款效果;《罗永浩的十字路口》,屡屡引发社交媒体话题。

长视频播客异军突起,各大平台纷纷下场布局:B站推出“视频播客出圈计划”,小红书发起“随时随地视频播客”活动,抖音精选也上线了自有视频播客栏目。

有人说,长视频播客没啥稀奇,不就是以前的电视访谈节目?是,也不是。

传统的电视访谈,记者与访谈对象泾渭分明,两者的气场很难在同一水平线,而长视频播客往往是两个旗鼓相当的人交锋,碰撞出来的深度与质感,比传统访谈更胜一筹。

鲁豫与易立竞,两个风格截然相反的主持人如何对话?坦诚、机敏,惺惺相惜,一场慢谈让无数网友惊喜。脱不花与社会学家严飞长谈,谈到默契处,严飞反客为主,采访脱不花的京漂感受。导演王潮歌说到动情处,手舞足蹈,金句频出,那种“带劲”让网友连呼“被治愈了”。

高质量的访谈,呈现的不仅是信息,还有谈话者的性情、思维,双方展开的观点交锋、深度探讨,将单向传播变为“价值共创”。

长视频播客为何走红?因为它让我们慢下来、深思考、反算法、强链接。

身处日益碎片化、浅表化、快餐化的信息环境,总有人希望慢下来、静下来。

长视频播客不追求即时爆点,不迎合短暂情绪,而是相信思想的深度需要时间和空间来展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碰撞需要慢慢加热的过程。篇幅较长、节奏舒缓,注重信息密度与思想深度,人们沉浸其中“慢享受”,而不是点到即止“快消费”。

慢,本身就是一种抚慰、一种获得。

深度内容,能够抵抗“信息焦虑”“意义饥渴”。社会学家项飚说:“严肃性和深度是解压的最好方式。”

脑科学研究证明,短视频、爽文等确能提供即时快感,却塑造了一个难以安宁的大脑,浅娱乐只是“减压的幻觉”。相反,深度阅读、严肃思考看似耗能,但其心流状态往往带来真正的平静与自信。为告急的文化体力蓄能,深度内容不可或缺。

当很多人以为短视频、算法推荐将“所向披靡”时,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逃离算法。算法推荐造成信息茧房,你的大脑成了算法的跑马场,你的认知被算法背后的社会机制悄然改变。

长视频播客,靠内容获取用户,靠口碑发酵传播,让用户选择回归“兴趣匹配”而非“数据驱动”,让内容创作注重“多元个性”而非“投其所好”。反算法,也就是反成瘾、反控制。

短视频时代,造神迅速,塌房也来得猝然。为啥?因为短视频营造人设相对容易,千奇百怪更博眼球。

长视频播客则相反,数小时的对谈,完整展现一个人的认知与思考,通过交流碰撞充分表达个性,这个过程很难“装出来”。由此沉淀下来的信任与认同,正是建立优质内容与用户强链接的基石。强链接,带来高质量陪伴、社群化情感。

信息泛滥时代,长视频播客的兴起,说明人们对慢下来深度思考的需求从未消失,只是需要被重新唤醒。不被数字技术所异化,拒绝成为“单向度的人”,每个人都需要去选择、判断、坚守。

有人说,长视频播客已经成为内容领域的一条新赛道,但无论哪条赛道,扎实的内容、真诚的创作、精良的制作才是“王道”。

如何在风口上保持生命力,是个严肃考题。未来属于那些保持定力、开掘深度、沉淀思想的人。(安徽时评)

0 阅读:0
大皖新闻

大皖新闻

真相·真情·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