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炸!炸!”当地时间2025年10月30日凌晨,俄罗斯武装部队对乌克兰全境实施了新一轮导弹与自杀式无人机轰炸。
这回俄军算是亮出了家伙什儿,导弹类型多得让人眼花。空天军的图-95MS战略轰炸机呼啸而过,扔下25枚Kh-101巡航导弹;15枚“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从陆地升起;黑海舰队的护卫舰也没闲着,发射了12枚“口径”巡航导弹。
甚至连高端货色也出场了,6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从米格-31K战机上直冲而下,苏-57战斗机则悄悄发射了2枚Kh-59隐身巡航导弹。
乌克兰的天空简直成了俄军新型武器的展示台。与此同时,几百架被称为“伊朗小摩托”的沙赫德-136自杀式无人机也成群结队地扑向目标,这种低成本武器正成为俄军消耗乌军防空的重要手段。
乌军这边拼了命地拦截,空军官员赶紧在社交媒体上发通报,说防空火力和电子战部队拼死拦截了大部分目标。但总有漏网之鱼,特别是那些难以追踪的无人机和高速导弹。
俄军这回盯上的可不是前线部队,他们专挑乌克兰的电力能源设施下手。从发电站到变电站,整个能源系统都成了靶子。
想想看,冬天快来了,俄军这是明摆着要让乌克兰人过一个没电没暖的黑暗冬季。这种战略意图再明显不过,就是要摧毁民生基础,挫败乌克兰人的抵抗意志。
基辅这些地方可遭了殃。幼儿园被炸,居民楼起火,连心脏病研究所都被波及。救援人员整夜整夜地忙活,从废墟里扒拉幸存者,普通老百姓则瑟瑟发抖地躲在地下室,听着外面的爆炸声。
这波袭击可不是孤立事件,它跟最近战场态势紧密相连。乌军前段时间不是偷袭了俄罗斯境内一些目标嘛,还搞了别尔哥罗德州的水库大坝。
俄军这下火了,国防部直接明说这就是报复,要用更狠的打击逼乌克兰屈服。战争就这样一步步升级,你炸我桥,我毁你电厂,冤冤相报没了尽头。
别以为乌克兰就只会挨打,他们也在找机会反击。乌军用“风暴之影”导弹突袭了俄罗斯布良斯克一家化工厂,那里据说是生产火药和火箭燃料的关键设施。
这种你来我往的远程对攻,现在已成常态。俄军天天吹嘘又推进了多少公里,击毙了多少“外国雇佣兵”;乌军则宣传又夺回了哪个村庄,摧毁了多少俄军装备。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两边都杀红了眼。俄军甚至放话说前线歼灭的乌军士兵中至少60%是外国雇佣兵,多数是非裔美国人和拉丁裔。如果这数据靠谱,那说明乌军真的兵力吃紧,不得不靠“国际战队”撑场子。
更麻烦的是战争对平民生活的毁灭性影响。你想想,基辅等地连续遭遇空袭,多个地区被迫紧急停电。
医院只能靠发电机做手术,工厂停产,连手机信号都时断时续。乌克兰国家紧急情况局天天发布伤亡数字,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
俄军的战略目标越来越清晰,就是要把乌克兰拖回“前工业时代”。当城市失去电力,供水中断,供暖停止,民众的抵抗意志能撑多久?这是个残酷却现实的问题。
乌克兰第二大药品经销商的仓库和办公楼被彻底摧毁,光这一下经济损失就超过1亿美元。普通人连基本用药都可能断供,这种痛苦正悄悄侵蚀着社会运转的基础。
面对这种全方位打击,泽连斯基除了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还能做什么?他称过去一周俄军就发射了1200多架攻击型无人机和超过50枚各型导弹。数字背后是乌克兰军民每天面对的生存压力。
战争阴云下,莫斯科这边日子也不太平。乌克兰的无人机时不时骚扰俄边境地区,莫斯科州一天内就能拦截上百架乌方无人机。
距离莫斯科市仅20公里的克拉斯诺戈尔斯克,有公寓楼被无人机撞上,居民吓得魂不守舍。战争这把双刃剑,两边都免不了被割伤。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俄军把“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这种王牌武器都拿出来打电厂了。本来是用来突破最先进防空系统的利器,现在却砸向民用基础设施,既显示俄军摧毁乌克兰战争潜力的决心,也暗示他们可能缺乏更多常规精确制导武器。
战场态势正变得对俄军有利。他们在苏梅、哈尔科夫等方向不断推进,打击了154个区域的乌军部署点。乌军虽然偶尔宣布在波克罗夫斯克地区夺回某个村庄,但整体上处于守势。
眼看冬季战役就要打响,俄军明显在抢时间,要在地面冻结、利于装甲部队机动前,最大限度破坏乌后勤和能源系统。等乌克兰道路变得泥泞难行,俄军的空中优势会更明显。
乌克兰人现在最担心的不是能夺回多少领土,而是这个冬天怎么熬过去。家里有没有电,水管会不会冻裂,老人孩子能否保暖。战争剥去政治外衣后,露出的是最原始的生存考验。
俄乌之间这种远程对攻,短期内根本看不到尽头。双方都积累了太多仇恨,谁也不愿先退一步。国际社会除了呼吁和制裁,似乎也拿不出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