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狠人了!”安徽阜阳,女子买了套160平米的大平层,找装修公司花45万装修,本以为能开开心心入住,结果验房时发现问题百出,一气之下,女子直接邀请网友“打卡避坑”,还把新房挂到网上出售,一下让装修公司火了一把。 这位刘女士的遭遇简直像一部装修恐怖片。160平的大房子,45万真金白银砸进去,等来的不是温馨家园,而是一堆让人哭笑不得的“翻车现场”。阳台地漏被瓷砖死死压住根本用不了,精心挑选的咖啡机因为餐边柜深度莫名其妙少了10厘米而放不进去,最离谱的是阳台柜子竟然把窗户挡住了一半,想开窗透口气都得先问问柜子同不同意。花了每平1150元高价定制的柜子,懂行的人一看却说质量和市面上六七百的差不多。工作15年攒下的积蓄几乎全都投进这个房子,换来的却是满满的失望和疲惫。 刘女士这波“开放房屋打卡”的操作,可以说是民间维权的一种新思路。她没有选择无休止的扯皮或是沉默认栽,而是直接把家门打开,让阳光照进装修的每一个角落。窗户上贴着的大字报,配上智能锁远程开门,短短几个月50多人前来参观。这种完全公开的方式,让装修质量的好坏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比任何华丽的解释都更有力。 抛开情绪看本质,这起纠纷背后是装修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根据《民法典》第791条,装修公司作为承揽人,有义务保证工程质量符合约定标准。如果质量不达标,业主有权要求修理、重作、减少报酬或赔偿损失。但问题在于,刘女士在维权过程中相对被动。她长期在外地工作,装修期间一次都没回过现场,仅靠微信和设计师沟通,直到完工才第一次验收。更关键的是,她在签订合同后很快就支付了高达80%的预付款,这让自己在后续的博弈中失去了重要的筹码。装修博主“阿文讲装修”在实地探访后也指出,虽然房子没有重大结构问题,但结合45万元的总价,这些小毛病不断的效果确实难以让人接受。 刘女士的案例给所有准备装修的人提了个醒。选择装修公司时不能光看他们展示的漂亮案例,还得仔细核对合同细节,明确材料品牌、型号、规格,避免使用“高档”这类模糊表述。付款方式最好是按工程进度分期支付,开工前就支付大额比例款项会降低对装修公司的约束力。如果条件允许,装修过程中尽量多到现场查看,或者请可靠的第三方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注意保存好合同、付款凭证、沟通记录和现场照片视频,这些都是在发生纠纷时维护自身权益的关键证据。 一场装修纠纷让梦想之家变成了想要出售的“伤心地”。它提醒我们,构建一个家需要谨慎、清晰的沟通和必要的监督,无论是选择“全包”还是其他方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