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掉大牙了!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又吹上了: 我们立规矩对付中国,谁敢不从? 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刚敲定暂停互相制裁的共识,转头《金融时报》记者德米特里·塞瓦斯托普洛在11月1日介绍称,贝森特在韩国APEC会场抛出惊人言论,直言美方制定的对华关税标准会成为全球标杆,各国都会效仿。 贝森特的表态带着浓浓的政治表演痕迹,熟悉美国政坛的人都清楚,这位财长向来擅长用激进言论迎合上层,此前就曾因误判中美谈判进度而闹出笑话。此次选择在APEC场合发声,更是精心挑选的时机。 APEC的核心使命是推动亚太区域贸易自由化,而贝森特却在这样的平台鼓吹关税壁垒的“标杆作用”,这种言行错位并非疏忽,而是想借多边场合放大美方话语权,同时为特朗普的亚洲之行“刷政绩”。 毕竟当时特朗普刚结束亚洲访问回国,贝森特留在韩国继续发声,本质是配合白宫的政治宣传节奏。 而他口中的“全球效仿”,在盟友那里根本没得到呼应,贝森特特意点出欧盟、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称这些国家要么已对中国加征关税,要么正在计划中。 但实际情况是,欧盟内部在对华关税问题上早已分裂。欧盟贸易委员会的内部文件显示,法国、意大利主张对华采取强硬措施,但德国明确反对。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占德国汽车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要是跟风加征关税,德国车企每年将损失超百亿欧元。 这种实打实的利益损失,让德国不可能盲目追随美方的“规矩”。 澳大利亚的态度更直接,贸易部长公开表示,正与中方协商恢复大麦出口,近期还会派代表团访华洽谈葡萄酒贸易,绝不会因为美方压力改变对华政策。 这些细节都说明,在经贸利益面前,所谓的“盟友共识”不堪一击。 贝森特绝口不提的是,他吹嘘的“规矩”刚被美方自己按下暂停键。9月底美方高调推出“50%穿透性规则”,宣称要对中资持股超半数的海外企业实施技术管制,当时被解读为对华技术打压的升级手段。 可仅仅一个月后,中国商务部就宣布,美方同意暂停该规则一年。这一反转背后,是规则本身存在致命漏洞。 美方后来的内部评估报告显示,中资持股超半数的海外半导体、新能源企业中,有不少为苹果、特斯拉等美国巨头供应关键零部件。 要是规则真的落地,美国企业的供应链首先会陷入混乱,这才是美方主动暂停规则的真正原因。 一边吹嘘自己“立规矩”的权威,一边悄悄暂停会反噬自身的政策,这种矛盾足以说明美方的“规矩”根本站不住脚。 更有意思的是,美方内部对贝森特的言论也不买账。就在他发声当天,白宫发布的吉隆坡磋商成果声明里,通篇强调“对等合作”“互利共赢”,和贝森特的“霸权式”表态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内部口径的差异,暴露了美国政府的深层矛盾。务实派清楚,中国作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完全切断合作不符合美方利益;而贝森特所属的鹰派,更看重国内政治诉求,想通过强硬言论争取选民支持。 这种分裂让美方的对华政策始终在“施压”与“协商”之间摇摆,所谓的“统一规矩”连内部都无法达成共识。 贝森特在采访中反复提及的芬太尼议题,更像是刻意制造的“靶子”。美国缉毒局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美国芬太尼走私量同比下降23%,这一成果正是基于2024年中美达成的化学品管控合作协议。 在管控效果显著的情况下,贝森特仍揪着这个话题不放,无非是看中该议题在基层选民中的关注度。 特朗普政府一直想把芬太尼问题打造成“对华施压”的标志性议题,贝森特的言论不过是配合这一政治策略的表演,和实际经贸合作毫无关联。 而中方在10月30日商务部通报磋商成果时,只强调这是“平等、尊重、互惠精神”的结果;10月31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记者会上,也聚焦于落实元首共识,对贝森特的言论未作直接回应。 这种克制不是示弱,而是源于扎实的实力支撑。中方10月推出的稀土新规,没有简单搞出口限制,而是通过资质审批、安全评估等方式实现精准管控。 要知道,美国稀土加工企业的原料,八成以上都要从中国进口,这种产业链上的主动权,才是美方愿意回到谈判桌前的关键。 贝森特或许没搞明白,全球化时代的规则从来不是靠单方面吹嘘就能确立的。真正的规则,需要兼顾各方利益,更需要实力作为支撑。 他口中的“规矩”,既得不到盟友认同,又经不起自身利益的检验,最终只能沦为一场政治表演。 贝森特这场自导自演的“立规矩”戏码,能骗到了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2025-11-01 13:26·观察者网官方账号 美国财政部长吹嘘:我们立规矩对付中国,谁敢不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