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份关于“限制在华印度留学生数量”的建议在网上传得挺热,各种观点在评论区

扬扬妈妈 2025-11-01 18:23:02

这两天,一份关于“限制在华印度留学生数量”的建议在网上传得挺热,各种观点在评论区吵成了一锅粥,有人举双手赞成,觉得早该管管了,也有人极力反对,认为这是在关上交流的大门。 这份建议的提出者是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李文博士,10月30日他公开提议,要把印度来华留学生人数压到每年2000人左右,还得取消他们的相关补贴,敏感专业更是直接禁招,只开放中文、医疗这些相对“安全”的领域。最让人关注的是,他觉得省下来的钱该拿去资助山区贫困生,理由是部分印度学生动机不纯,可能偷技术、搞情报,回国后还会反过来和我们竞争。这话一出,网上直接炸了锅,支持者拍着大腿说“说到心坎里了”,反对者却怼他“以偏概全,格局太小”。 但事实真像传言里那么吓人吗?完全不是!网上说有10万印度留学生在华窃密,纯属无稽之谈。靠谱数据显示,印度在华留学生也就2.3到3万人,2019年是2.3万,疫情期间略有下降,现在刚恢复过来,哪来的6年增长4倍?而且这些学生里,90%以前都是学医学的,现在学理工科的虽然多了点,但也只占30%左右,根本不是传言里的“扎堆敏感专业”。他们来中国学医,说白了就是印度国内学医难、学费贵,中国的医学教育性价比高,学位还能被印度认可,纯粹是为了求学谋生,别动不动就扣上“间谍”的帽子,太不公平了! 再说了,给印度留学生的奖学金和待遇,都是按教育部和高校的统一规定来的,没有任何特殊化,不存在“超国民待遇”的问题。把留学生和国内贫困生的资源对立起来,更是有点牵强。高校的教育经费分配有专门的渠道,留学生补贴和贫困生资助根本不是从一个锅里掏钱,这种“非此即彼”的逻辑本身就站不住脚。 看看其他国家限制留学生的下场就知道,这招根本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搞“学术卓越契约”,给国际生设5%的国别上限,结果MIT这样的顶尖名校,中国留学生占比直接腰斩,大量优秀学生被挡在门外。英国、加拿大更惨,限制政策一出,留学生人数暴跌,加拿大研究生入学人数降了27%,本科生降了30%,大学预算赤字飙升,研究经费都快凑不齐了,连员工离职都不敢招人补空缺 。这些国家标榜的“学术自由”,最后都成了限制人才流动的遮羞布。 咱们中国自己就是留学教育的受益者,怎么能忘了过去的经历?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李鸿章顶着压力派幼童赴美留学,120个孩子带着强国梦出国,虽然中途被叫回,但回来的人里出了铁路专家詹天佑、矿业专家吴仰曾,成了清末民初的栋梁之才。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更是拍板“成千成万地派”留学生,1978年就计划派三四千人,第二年直接翻番到一万,正是这些留学生带回了先进技术和理念,助推中国快速发展 。当年我们求着别人给留学机会,现在别人来学我们的东西,反而要把人赶走?这不符合咱们大国开放的气度。 国际教育交流的价值,远不止钱的事儿。研究显示,美国高校国际研究生比例每提高10%,专利申请量就涨4.5%,还能催生出更多初创企业 。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往往会成为推动本国制度创新的关键力量,他们带来的跨文化视角,是花钱都买不来的财富。当然,我们不是要毫无底线地开放,个别学生的违法风险确实需要警惕,但这是个案,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用全面限制来解决个别问题,纯属因噎废食。 把留学生当作“威胁”来防范,本质上是对自身实力的不自信,也是对国际教育价值的误解。真正的强大,是既能敞开大门迎接客人,也有能力守住自己的底线。与其想着怎么限制人数,不如完善监管机制,把该防的漏洞堵上,既保证交流的顺畅,又能规避潜在风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扬扬妈妈

扬扬妈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