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打不过英国,打不过法国,打不过德国,打不过俄国,打不过日本,打不过美国,打不过意大利。甚至还打不过葡萄牙,打不过荷兰,打不过比利时等小国。我们去看当时清朝政府的士兵和军队,就知道为什么和谁打都输,谁打清军能赢了。 因为清朝军队实际上早烂透了。八旗兵不练兵,领着朝廷的口粮在城里养鸟逛茶馆,刀枪在库里锈成废铁。 绿营更惨,军官瞎扣军饷,士兵穷得要给官员抬轿子、搬货,饿着肚子哪还有战斗力,曾国藩当年镇压太平天国就直说,这些所谓正规军,比土匪还不成样。 腐烂的兵再加上落后的装备,碰上工业化的列强,就是送命,鸦片战争时,英国的燧发枪能打两百米,雨天照射不误;清军的鸟铳八十米都费劲,下雨就废了。 清军炮台的火炮为了防炸膛,造得厚重,射程短到连敌舰边都打不到,英国蒸汽船能停在安全距离上,一面开火一面推进,而清军的炮弹落在海面上只能打浪花。 工业差距才是根本。西方已经用机器批量造武器,清朝还靠手工作坊锤打,速度慢、质量不稳,闭关自守让清廷对外面世界的进步一无所知,哪怕偶尔买来军舰,也撑不起近代化武备,一个靠农业税收的封建政权,要维持现代军队根本不现实。 到这里,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1840年,英国四千人轻松破沿海防线,逼二十万清军签《南京条约》,割香港。 1856年,英法联军两万人攻进北京,咸丰逃到热河,圆明园被烧个精光。到了1884年的中法战争,陆上冯子材靠血拼赢了镇南关,可海上福建水师在马尾港半小时全军覆没。 中法速射炮一分钟几十发,福建水师还在用慢吞吞的前膛炮,结局显而易见。 十年后的甲午战争更是重创清廷,北洋水师吨位亚洲第一,却因为训练松散、炮弹短缺甚至掺砂,在黄海和威海被日本打得节节败退。 赔了两亿三千万两银子,相当于三年全国财政,输给西方还可以说是装备差,输给日本让清廷彻底丢尽了脸。 皇室昏聩更是致命,英国早在1793年就送来先进的后膛枪,乾隆把它锁进库房不理,鸦片战争时,道光还在问“英吉利在哪”。 清廷的视野一直停在“天朝无所不有”的幻梦中,到了晚清,慈禧把海军经费挪去修颐和园,甲午后仍在权力斗争里耗费精力。 1900年,她又因误信假情报,向十一国宣战,引来八国联军,两万联军从天津直推到北京,几乎没有像样抵抗,结果是《辛丑条约》,四亿五千万两赔款,分三十九年还完。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七十二年里清廷对外没赢过一次,无论是英法德俄这样的强国,还是葡、荷、比这样的弱国,结果都是一样,落后的制度、烂掉的军队、失去工业支撑的经济,让清朝在近代世界的冲击下无力抵抗。 屈辱的条约和失败,让国人开始反思,甲午的耻辱推动了戊戌变法,虽被扼杀,却种下了思想的种子,最终,辛亥革命推倒了这座腐朽的帝制大厦。 你觉得,在当时的清朝体制下,还有可能逃过这种结局吗?欢迎留下你的看法。 参考信源:从叶志超甲午战争败绩反思清军用人制度——人民网 甲午战争前清军动员制度落后 军队如乌合之众——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