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非常不舒服,在美国两架飞机坠入南海之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出来回应!德媒表示,美国军机坠入南海,中国网民狂酸,并非常不客气的嘲讽美国战机不要坐滩南海。 10月27日,对于军机坠入南海一事,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坠机事件不同寻常,可能是由于“燃油不足”造成的,事故原因可能很快就会查明。 先说说德媒为啥会 “不舒服”。作为欧盟核心国家的媒体,德媒对南海议题的态度一直很微妙 —— 既想维持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又不愿放弃中国市场的利益。 这次美军坠机后,中国网民的调侃主要集中在 “美军频繁在南海搞事,出事故是早晚的事”“别学当年侦察机那样赖着不走”,这些声音被德媒解读为 “狂酸”,其实是因为德媒担心这种舆论会加剧中美对抗,进而影响欧盟在南海的 “中立立场”。 要知道,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规模巨大,大众、西门子等巨头的在华营收占比超 20%,一旦中美在南海爆发冲突,德国的经贸利益必然受波及。 德媒在报道里特意强调 “应保持克制,避免激化矛盾”,看似中立,实则是在为自身利益发声,这种 “不舒服” 本质上是对局势失控的焦虑。 再看特朗普给出的 “燃油不足” 回应,更是让争议火上浇油。10 月 27 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坠机事件 “不同寻常”,初步判断可能是 “燃油不足” 导致,还说 “事故原因很快会查明”。 这话一出来,不仅中国网民觉得敷衍,连美国国内也有不少质疑声 —— 美军 P-8A 反潜机和 C-130 运输机都是经过严格维护的机型,每次执行任务前都会检查燃油储备,“燃油不足” 这种低级错误,在美军高强度训练中几乎不可能发生。 更关键的是,这两架飞机坠机地点在南海黄岩岛附近海域,这里是中国常态化管控区域,美军近期频繁在此开展侦察活动,10 月份已累计出动军机超 30 架次。 有军事专家分析,不排除军机是在执行高强度侦察任务时,因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坠毁,“燃油不足” 更像是暂时的 “托词”。 德媒在报道中也隐晦地提到,“特朗普的解释缺乏细节支撑,难以让人信服”,这种质疑背后,其实是美欧对南海局势认知的差异 —— 欧洲更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分歧,而美国更倾向于用军事存在彰显影响力。 中国网民的 “嘲讽” 也不是毫无缘由。回溯 2001 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美军 EP-3 侦察机坠落后迫降中国陵水机场,机组人员被中方依法扣押,后续处理过程中美国的傲慢态度让不少人记忆犹新。 这次美军再次在南海坠机,网民调侃 “别坐滩南海”,其实是对美军频繁在南海挑衅的一种回应。数据显示,2024 年以来,美军在南海开展的抵近侦察、联合军演等活动已超 200 次,多次闯入中国岛礁邻近海域,严重威胁地区和平稳定。 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南海不是美国的‘演武场’,美方应停止在南海的军事挑衅行为”,但美军始终置若罔闻。在这种背景下,网民的舆论表达,本质上是对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外部干预的一种诉求,却被德媒片面解读为 “狂酸”,忽略了事件背后的历史经纬与现实矛盾。 事件还暴露了国际舆论场的 “双重标准”。德媒对中国网民的调侃大加批评,却对美军在南海的频繁军事活动避而不谈。 要知道,德国作为北约成员国,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美军在南海的行动,但北约近年来不断加强与亚太国家的军事合作,甚至计划在日本设立办事处,这种 “亚太化” 趋势本身就加剧了地区紧张。 德媒在报道中刻意淡化美军的责任,却放大中国网民的舆论声音,这种选择性报道难免让人质疑其客观性。有网友在德媒评论区留言反问,“如果外国军机频繁在德国周边海域活动并发生事故,德国民众会怎么反应?”,这条留言获得了大量点赞,也戳破了德媒 “双重标准” 的尴尬。 从特朗普的敷衍回应到德媒的 “不舒服”,再到中国网民的舆论表达,这场南海坠机引发的连锁反应,其实是当前国际格局复杂博弈的一个缩影。美欧在南海利益的分歧、中美在地区影响力的竞争、国际舆论场的认知差异,都在这个事件中集中体现。 未来,若美军不停止在南海的军事挑衅,类似的争议还会不断出现;而德媒若想真正客观报道南海议题,就需要摒弃 “双重标准”,全面看待事件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尊重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地区和平稳定的正当诉求。 信息来源:中国外交部官网(关于美军在南海活动的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