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由于特朗普不会出席APEC峰会,因此李在明今晚准备了一个特别晚宴,不过从这场晚宴的背景板,参会成员以及站位的安排当中,有许多可以解读的空间,尤其令人意外的是,居然把特朗普和加拿大总理卡尼安排到了同一场晚宴当中。 先看晚宴的背景板,就透着不一般的小心思。背景板主体是淡蓝色调,左侧印着 APEC 的经典地球标志,右侧却额外加了 “东亚经济共同体” 的英文缩写 “EAEC”,下方还用小字标注了 “供应链韧性”“绿色能源合作”“数字经济联通” 三个关键词。 熟悉 APEC 议程的人都知道,“东亚经济共同体” 是东盟长期推动的议题,以往更多在双边场合提及,这次李在明团队把它放到 APEC 晚宴背景板上,明显是想借多边场合强化东亚区域合作的共识。 更有意思的是,背景板角落还印了一张简化的东亚地图,用虚线把中韩日、东盟十国连在一起,连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部也被划入连线范围,这悄悄把北美国家和东亚的经济关联摆到了台面上,也为特朗普与卡尼的同场出席做了隐性铺垫。 除了特朗普和卡尼,晚宴还邀请了东盟十国的经贸部长、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日本经济产业大臣,甚至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代表也在列,刚好覆盖了 “CPTPP + 东盟” 的核心经济体。 这种名单组合看似杂乱,实则围绕 “供应链重组” 展开 —— 美国和加拿大是北美自贸协定的核心,东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澳新则是资源出口大国,把这些人凑到一起,就是想探讨如何构建 “跨太平洋供应链网络”。 李在明在致辞时也特意提到,“希望通过对话减少区域贸易壁垒,让商品、技术、人才更顺畅流动”,这话看似笼统,实则是在为后续的经贸合作铺路,而特朗普和卡尼的出席,正是想让北美国家参与到这一议题的讨论中。 最受关注的还是特朗普与卡尼的座位安排。两人被分到了同一桌,中间只隔了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座位间距约 1.5 米,刚好是适合轻松交谈的距离。 要知道美加近期矛盾不少,加拿大对美国加征软木木材关税不满,美国则抱怨加拿大在电动汽车补贴政策上 “歧视美国企业”,双方在北美自贸协定修订上也存在分歧。这次把两人安排同场,甚至相邻而坐,明显是想创造对话机会。 晚宴期间,有媒体拍到两人交谈了约 20 分钟,虽然具体内容未公开,但从后续加拿大官方发布的消息来看,双方 “就北美供应链协同交换了意见”,还约定 “近期在华盛顿举行专门会谈”。 这种通过非正式场合推动双边议题的方式,正是 APEC 这类多边平台的常用策略,而李在明团队的安排,恰好为美加化解分歧提供了契机。 晚宴的流程设计也在传递微妙信号。在 “绿色能源合作” 议题讨论环节,主办方特意让美国能源部代表、加拿大自然资源部长先发言,随后才是东盟和日韩代表。美国和加拿大在清洁能源领域各有优势,美国的页岩气技术、加拿大的氢能储备都很突出,而东盟国家正需要技术和资金支持来推进能源转型。 让美加先发言,既体现了对北美国家的重视,也为后续的技术合作搭建了桥梁。特朗普在发言时提到,“美国愿意与盟友分享清洁能源技术,但希望获得公平的市场准入”,这话明显是说给东盟和加拿大听的,而卡尼随后表态 “加拿大支持跨区域能源合作,愿与各方共同应对气候挑战”,相当于回应了特朗普的诉求,也为美加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埋下伏笔。 这场看似普通的晚宴,其实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外交 “撮合”。李在明团队通过背景板、参会名单、座位安排等细节,既强化了东亚区域合作的议题,又为美加化解分歧创造了机会,还推动了跨太平洋供应链和绿色能源合作的讨论。 特朗普与卡尼的同场出席,虽然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 在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北美国家需要与东亚经济体加强合作,而 APEC 晚宴正是这样一个打破僵局、推动对话的绝佳平台。 从这场晚宴的细节中,能清晰看到多边外交的复杂性与巧妙之处。每一个背景元素、每一份参会名单、每一个座位安排,都可能承载着特定的外交意图。 而特朗普与卡尼的同场,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会面,更是北美与东亚经济体加强合作的信号,也为后续的区域经贸、能源合作埋下了伏笔。在 APEC 这样的多边舞台上,往往正是这些 “意外” 的安排,能推动意想不到的合作与突破。 信息来源:韩国总统府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