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在回忆录中坦言,当年推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则是希望借助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体系来限制中国的发展空间。在他们看来,这套精心设计的制度牢笼足以束缚后发国家的前进步伐。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美谈入世那阵子,根本就是一场没硝烟的拉锯战。当时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那帮人,心里的小九九明明白白,一门心思想让中国开放金融、电信这些跟国计民生贴得近的领域。 他们算准了这些是中国的短板,一旦被迫敞开大门,西方那些巨头企业进来,本土的小厂子根本扛不住,要么被吞掉,要么就得垮台。更关键的是,这套 WTO 规则本来就是西方主导定的,里面藏了不少欺负人的 “暗门”。 就说那个反倾销规则里的 “替代价” 条款,看着挺公平,其实就是留了个空子 —— 他们想怎么算就怎么算,根本不按你实际的成本来。克林顿他们当时就吃准了这一点,觉得中国只要进了这个圈子,就只能任由他们用规则当鞭子抽,再怎么挣扎也没用。 那些年西方怎么用规则 “卡” 中国的脖子,中国企业真是吃够了苦头。就拿欧盟对中国紧固件收反倾销税那事说,简直离谱到家了。 他们不拿中国紧固件的实际出口价当参照,反而找了印度高端汽车上用的紧固件价格来比 —— 明明中国卖的紧固件,比印度同款普通的还贵,结果硬是被他们说成 “倾销幅度超过 70%”,一下子把税提到了 77.5%。 这哪是讲规则,分明就是耍无赖,用规则玩 “狸猫换太子”,就是想把中国产品挤出欧洲市场。这种套路根本不是欧盟独创的,就是西方在规则里早就埋好的坑,克林顿他们当年就是看准了这套玩法,觉得中国只能认怂,慢慢被耗死。 为了把中国牢牢捆在规则里,美国在谈判的时候步步紧逼,甚至 1999 年跟朱总理谈的时候,故意把谈判搁置了,拿国会施压当借口。他们算准了中国想融入国际市场的迫切,觉得能逼着中国签下更苛刻的条款 —— 比如让中国在知识产权、市场准入这些事上,全盘按西方的标准来。 说白了,就是想让中国永远当 “规则的听话者”,而不是 “制定者”。在他们的剧本里,中国要么守不住本土市场垮掉,要么跟不上规则的节奏被边缘化,怎么都逃不出他们的手掌心。 可他们万万没料到,中国根本不是任人捏的软柿子。刚入世那阵,中国确实没经验,连跟 WTO 打争端官司,都得请外国律师帮忙,自己只能在旁边打辅助。 但中国没被吓住,反而把 WTO 规则掰开揉碎了研究,就像跟人打架前先摸清对方所有招式一样。 后来那场打了十年的紧固件官司,中国律师终于从后台走到了前头,死死抓住欧盟乱用 “替代价” 的漏洞,不仅让他们把高额反倾销税给撤了,还逼着欧盟从立法上改了老的替代价条款。 这一下,西方那套 “规则陷阱” 的底彻底露出来了,中国也在 WTO 里从 “学徒” 变成了真正懂行的 “高手”。 更让克林顿他们没想到的是,中国不仅没被规则捆死,反而借着 WTO 的平台越做越强。西方本来以为开放市场会冲垮中国的产业,结果中国企业一边照着规则做事,一边自己偷偷练本事 —— 制造业越做越精,新能源领域也追上了甚至超过了不少西方国家,最后反而成了全球贸易里的重要角色。 等美日欧反应过来,发现原来的 “铁笼子” 根本困不住中国,急得开始抱团想改 WTO 规则,一会喊着要 “透明化”,一会又提 “发展中国家毕业程序”,说白了就是想再做个新笼子把中国框住。可这时候的中国,早就有了话语权,再也不是当年只能被动听安排的后发国家了。 现在回头看克林顿当年的那点 “如意算盘”,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们太高估自己那套规则的能耐,也太低估中国不服输的劲 —— 中国不仅没被捆住,反而把规则变成了自己的 “武器”。 所谓的 “制度牢笼”,碰到愿意学、敢突破、实力还在不断涨的中国,根本就是个摆设。克林顿在回忆录里说的那些话,与其说是 “坦诚”,不如说是承认自己当年看走了眼 —— 他们精心设计的 “游戏”,最后反倒让中国玩成了自己的主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