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突然宣布恢复采购美国大豆,双方趋势缓和,巴西豆农之前不断给中国涨价,终于品尝

薛彤作琴 2025-11-01 15:32:38

中国突然宣布恢复采购美国大豆,双方趋势缓和,巴西豆农之前不断给中国涨价,终于品尝恶果! 美国财长贝森特回国后抛出的消息,直接让全球大豆市场炸开了锅:中国不仅要一口气采购 1200 万吨美国大豆,还承诺未来三年每年采购量稳定在 2500 万吨。 这消息来得猝不及防,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当天就创下 15 个月新高,美国北达科他州的农场主甚至连夜贷款买了新播种机,忙着清库存、扩产能。 可另一边,曾经稳坐中国大豆进口头把交椅的巴西豆农却彻底傻了眼 —— 他们手里还攥着因涨价而提前锁定的种植成本,曾经占中国进口量 66% 的绝对优势,正随着这次采购转向迅速松动。 要知道巴西大豆的优势可不是一天建立的。2024 年数据显示,中国全年进口大豆近 1 亿吨,其中从巴西进口的量就占了 71.07%,美国大豆的份额只有 21.07%。 这种差距背后,是巴西大豆长期的价格优势和供应稳定性,加上进口榨利更高,国内油厂更愿意从南美下订单。 2025 年前三季度的情况更极端,中国进口的 8619 万吨大豆里,巴西大豆占比飙升到 73.9%,美国大豆只占 19.5%,甚至在 2025/26 年度的早期采购中,美国大豆一度出现零订单的尴尬局面。也正因如此,巴西豆农才敢不断抬高报价,毕竟 “中国需求” 几乎成了他们的定价底气。 这次中国突然转向美国,直接戳破了巴西的优势泡沫。1200 万吨的紧急采购量虽然不算顶尖,但叠加未来三年每年 2500 万吨的承诺,意味着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可能从 20% 左右稳步回升。 更让巴西豆农焦虑的是,中国同时还在悄悄拓宽其他渠道,2024 年已经从 16 个国家进口大豆,乌拉圭、加拿大等新兴供应国的份额正在慢慢增加。 有业内人士透露,中国其实还和巴西签了 2026 年 8000 万吨以上的长期协议,但这更像是 “留后手”—— 既不让巴西彻底失去动力,又通过分散采购掌握了议价权,避免被单一供应国 “卡脖子”。 美国大豆产业的狂欢里,其实藏着不少隐忧。美国众议院农业委员会的民主党议员早就翻出数据提醒:就算中国买够 2500 万吨,美国农民的实际收入比 2018 年关税战前还少 15%。2024 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额才 120.4 亿美元,连巴西 364.56 亿美元的零头都不到。 更关键的是,这次的采购承诺没提价格、没说品质要求,连违约惩罚都没有,活脱脱一张 “空头支票”。2020 年中美第一阶段协议里的大豆采购承诺,最后也只兑现了 83%,美国豆商的狂欢能不能持续,还是个未知数。 中国的布局远不止 “左右逢源” 这么简单。农业农村部 2019 年启动的 “大豆振兴计划” 已经初见成效,国产大豆种植面积从 1.3 亿亩涨到 2024 年的 1.6 亿亩,亩产达到 145 公斤,离美国的 170 公斤差距越来越小。 现在国产高蛋白大豆已经能满足国内食用需求,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饲料,而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又在饲料端降低需求 —— 通过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发展菜籽粕等替代蛋白,进一步缓解了进口压力。2024 年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虽然还有 83.57%,但已经比 2020 年提高了 4 个百分点,长期来看,自给能力的提升才是最硬的底气。 充足的储备和多元化采购策略,让中国在全球大豆市场里越来越从容。国家建立的大豆储备就像 “稳压器”,既可以在集中采购时避免推高价格,又能在供应紧张时平抑市场波动。 加上俄罗斯、埃塞俄比亚等新兴供应国的加入,中国已经从过去的 “价格接受者” 变成了 “主动布局者”。巴西豆农的慌乱和美国豆商的狂欢,本质上都是对这种角色转变的反应 —— 中国不再需要绑定单一供应国,而是用多元策略筑牢 “油瓶子”“肉盘子” 的安全防线。 从巴西的绝对优势到中美采购协议的落地,全球大豆贸易格局的洗牌早已开始。中国的每一步采购动作,都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供应链安全战略的一环。 巴西豆农的优势瓦解,美国豆商的短暂狂欢,不过是这场全球贸易重构中的缩影,而真正的核心,是中国正在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信息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官网(2024-2025 年大豆进口数据统计)

0 阅读:50
薛彤作琴

薛彤作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