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劝所有中国人,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奉劝所有中国人,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说出了事实。 扎哈罗娃在接受专访时说得很明确,现在的世界正经历 “不可逆转的多极化转型”,新的经济和政治中心正在亚洲、非洲、拉美不断涌现。这绝非空泛的判断,而是有实打实的现象支撑:金砖国家已经从最初的 5 个扩员到 15 个,连阿根廷、埃及这些地区大国都排队加入; 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范围从安全延伸到经贸,2024 年成员国间贸易额突破 1.2 万亿美元,比 5 年前翻了近一倍。但扎哈罗娃点出了关键矛盾 ——“集体西方害怕失去剥削世界的机会”,他们绝不会甘心让出主导权,这就意味着对抗会渗透到贸易、科技、能源等所有领域。 最直接的影响已经体现在全球经济层面。扎哈罗娃反复强调,美国的关税政策和单边制裁正在 “撕裂全球产业链”。美国为了打压竞争对手,不仅对中俄加征关税,还逼着盟友搞 “脱钩断链”,要求荷兰限制光刻机出口、日本管制半导体材料。 这种操作的后果正在显现:2024 年全球芯片市场出现奇怪的 “分裂”,高端芯片因限制流通价格暴涨 30%,中低端芯片却因产能过剩陷入价格战。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首当其冲会受到供应链波动的影响,比如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原材料钴,就因为西方对非洲矿产的干预,价格在半年内涨了 45%。 能源领域的博弈更具颠覆性。扎哈罗娃披露,欧盟对俄的第 19 轮制裁已经 “快到极限”,但代价是欧洲自己的能源成本飙升。2024 年欧洲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价格,是俄罗斯管道气的 3 倍,导致德国化工企业倒闭数量同比增加 22%。 而这种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的做法,正在倒逼全球能源格局重构:俄罗斯的石油出口已经从依赖欧洲转向亚洲,2024 年对华原油出口量达 8600 万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 19%;中国则加速推进 “人民币结算石油”,与沙特、阿联酋的能源贸易中,人民币支付比例已经超过 40%。扎哈罗娃提醒的 “能源结算体系变革”,其实已经在改变全球经济的游戏规则。 对中国而言,扎哈罗娃的表态更像是一种 “善意的提醒”。她不止一次强调,“巩固俄中合作是维护全球稳定的关键”,这种合作不是军事结盟,而是在多极化浪潮中的 “背靠背” 支撑。 中俄在 “一带一路” 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上的合作已经落地见效,2024 年中欧班列经俄罗斯过境的班次突破 5 万列,把中国的电子产品和俄罗斯的矿产更高效地送往欧洲。但扎哈罗娃也点出了风险:美国正试图把 “对抗思维” 强加给全世界,甚至炒作 “中美冲突不可避免”,这种舆论操弄可能引发误判,让地区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科技领域的 “冷战” 苗头更值得警惕。扎哈罗娃注意到,中国在进博会上展示的高科技设备越来越多,从量子计算机到商用大飞机,都体现了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但西方的打压也在升级,美国把近 600 家中国企业列入 “实体清单”,禁止它们使用美国的技术和软件。 这种封锁倒逼中国加速突破,2024 年国产 28 纳米芯片量产、14 纳米芯片进入测试阶段,但过程中的阵痛不可避免 —— 不少依赖进口设备的中小企业,需要花时间和资金完成技术改造,这期间的产能波动会直接影响市场供给。 扎哈罗娃说出的 “事实”,本质上是国际格局转型期的必然阵痛:旧秩序的维护者不会退场,新秩序的建立需要博弈,而每个国家都要在这场变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中国来说,这意味着既要承受供应链重构的成本,也要抓住多极化带来的机遇 —— 比如在金砖国家框架下拓展农产品贸易,2024 年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已经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来源国;在能源合作上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共建管道,降低对单一渠道的依赖。 所谓 “做好心理准备”,不是要陷入焦虑,而是要认清现实:未来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贸易摩擦、技术封锁、能源波动可能成为常态。 但扎哈罗娃的表态也传递出积极信号 —— 越来越多国家站到了 “全球多数” 这边,他们拒绝西方的霸权逻辑,渴望平等合作。中国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在自主创新和多边合作中双管齐下,就能在这场变局中站稳脚跟。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扎哈罗娃谈欧盟制裁极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