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的死神与少女纪念章!这件直径约10.5公分的黄杨木圆形浮雕纪念章由

郑太尉观天下 2025-11-01 14:23:54

500年前的死神与少女纪念章!这件直径约 10.5 公分的黄杨木圆形浮雕纪念章由德国雕刻家 汉斯・施瓦茨(Hans Schwarz) 于约 1520 年在奥格斯堡创作。作品现藏于柏林国家博物馆体系的 博德博物馆(Bode-Museum),雕塑与拜占庭艺术馆(Skulpturensammlung und Museum für Byzantinische Kunst),馆藏编号 Inv. M 187。 作为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徽章与肖像章艺术家,施瓦茨擅长以微雕方式在木材或金属上呈现复杂的象征主题,本作则是他在“生—死对照”主题上的经典之作。这是是 16 世纪德意志艺术界广泛流行的寓意母题,常以青春与美色转瞬即逝、死亡永恒而冰冷为核心象征。这枚浮雕中,腐朽的骸骨死神紧贴着一位年轻裸露上身的少女,构成强烈的视觉与理念对比:一方是生命力、柔软的肌肤与青春的曲线;另一方是暴露的骨骼、破损的皮肤、腐坏的纹理。死神的枯骨手臂环抱少女,既像拥抱、又像抓取,其意象表达死亡对生命的必然占有。 少女形象:脆弱、顺从与无助的姿态 黄杨木作为雕刻材料硬度高、纹理细致,使施瓦茨得以在小小的圆形章面上运用高浮雕表现复杂的姿态。少女的肩线与胸部柔和圆润,而死神的肋骨与颅骨则以深刻的凹槽与锐角呈现。二者材质上的“触觉对比”被转化为视觉上的象征对比:生命的圆润 vs. 死亡的锐利。 这件作品创作于瘟疫、社会动荡与宗教改革前夜的欧洲,死亡的存在感无处不在。“死神与少女”不仅是警示世人生命短暂,更是对世俗欲望、青春、肉体之美的沉思。通过拥抱与纠缠的姿态,雕刻传达出“死亡始终伴随生命”的人文主义反思。

0 阅读:0
郑太尉观天下

郑太尉观天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