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杨靖宇身后事:被剖尸后三次下葬,牺牲十八年后身首合一 杨靖宇本名马尚德

义气先义 2025-11-01 13:16:14

抗日英雄杨靖宇身后事:被剖尸后三次下葬,牺牲十八年后身首合一 杨靖宇本名马尚德,出生在河南确山县一个穷苦农民家里,那时候河南农村日子苦,地主压榨,列强欺负,家里勉强靠几亩薄田过活。他从小就聪明,1918年考上当地高等小学,1923年又进河南省立第一工业专科学校念书,那会儿学校里传的都是新思想,他很快就接触到马克思主义。1923年底,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大革命失败后,杨靖宇化名北上东北做地下工作。1928年他离开家乡,坐火车颠簸好几天到吉林,先在农学校教书,顺便拉队伍搞工会。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鬼子占了东北,他看不下去,马上组织农民自卫队,在南满磐石一带打游击。1932年,他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那支队伍从几十人起步,很快就发展到几千人。他带队在长白山老林子里转战,地广人稀,补给难,冬天零下几十度,战士们冻伤是家常便饭,但他总能想办法,靠群众支持,分土地减租,慢慢站稳脚跟。东北抗日联军成立后,杨靖宇是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1936年还当上总指挥,那时候抗联几路军加起来上万人,牵制日军好几万兵力。 杨靖宇的战术接地气,不花哨,就一字记之: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1937年他带队西征南满,翻山越岭转战二十多县,炸了老岭隧道,断了日军铁运,硬是把南满变成抗联根据地。日军恨他入骨,封锁消息,说他是“匪首”,悬赏几万大洋抓他。但杨靖宇带队越打越硬气,1938年到1939年,抗联和日伪军打了上百次,歼敌几千人。抗联战士条件苦,吃的喝的都靠山林,野菜树皮是主食,杨靖宇带头不挑,部队纪律严,秋毫无犯,东北老百姓才肯帮他们藏身、送情报。 1939年底,抗联内部出了叛徒。程斌,本是抗联后勤干部,1939年冬投敌,带着日伪军毁了七十多个补给点,还拉拢张秀峰。张秀峰是杨靖宇的警卫排长,本来是亲信,结果1940年2月带着部队家当投降,把杨靖宇的行动计划全卖了。日伪军抓住机会,调集两百多人,分五路围堵。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吉林濛江县三道崴子林子里被堵,那天他身边只剩两个警卫员,部队早被打散。他断粮五天,感冒冻伤,右臂还挂了彩,但还是手持双枪抵抗。日伪军扔劝降信,他看都不看,继续打。战斗中,两个警卫员先后中弹,杨靖宇孤身杀出包围,子弹打光了就拔刀肉搏,最后胸腹中多枪,年仅35岁。 日军岸谷隆一郎带队扑上,确认身份后,叫汉奸张奚若用铡刀砍头,头颅割下装箱示众。岸谷还亲自剖腹,想查他怎么这么能扛,结果胃里全是草根树皮和棉絮,一粒粮食都没有。 杨靖宇牺牲后,遗体处理成了日伪的把戏。2月24日,他们把尸体拖回营地,岸谷隆一郎下令解剖,确认没吃的痕迹后,叫人用假头缝合,3月5日在保安村西岗关帝庙办了场假葬礼。日本和尚敲木鱼,汉奸焚香,棺材埋在土里,立碑写“杨靖宇之墓”,其实就是想震慑群众,宣传“剿匪胜利”。 头颅没埋,先在通化周边县巡展,装玻璃箱抬着走,围观的人多是老百姓,被逼着看,敌兵持枪押阵。展完后,头颅送去长春伪满洲国“首都”,泡福尔马林保存,当战利品。 日本投降后,东北解放,杨靖宇的遗骨开始正名。1945年,东北民主联军接管濛江,改名靖宇县,就为纪念他。1946年2月,第二次下葬,在保安村老址建新墓,用青砖砌室,放棺材和照片,碑上刻“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之墓”。张学思、刘培植主持追悼会,老战士们来吊唁,会后处决了汉奸赵廷喜、李正新。程斌也在镇反中被枪决,张秀峰和张奚若拖到80年代才死,没挨审判。头颅那会儿还在长春关东军仓库,地下党李野光从日军铃木嘴里套出线索,1948年12月潜进去,翻箱倒柜找到,裹油布送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密封保存。 到1958年,杨靖宇牺牲正好十八年,第三次下葬终于让身首合一。那年2月23日,在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办公祭,中共中央组织,康生、邓华讲话,马从云发言,老同志伊俊山、于天放回忆抗联往事。遗骨从靖宇县起运,头颅从哈尔滨接来,技师用石膏拼接,盖红旗,放黑漆棺,封进陵园。陵园建在山上,碑文记他一生事迹。

0 阅读:0
义气先义

义气先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