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男子给母亲办丧事时才知道,母亲数百万的房产只给了3个女儿,他这独子一毛钱没捞到。盛怒之下要求姐妹们放弃房产,遭拒后竟将老母骨灰扣留,不准下葬…… 近期,上海市青浦区一桩家庭纠纷引发社会热议。 一名男子在母亲去世后,因不满其数百万房产的遗嘱分配,竟利用一张墓穴证书,将母亲的骨灰扣留长达七个月之久,阻止其入土为安。 这场长达七个月的安葬僵局,其法律引爆点在于男子王某对“认购人”身份的错误解读。 他坚信,作为墓穴证书上登记的“认购人”,自己便拥有了决定母亲何时落葬的绝对权力。 正是基于这一认知,他理直气壮地向墓园下达“本人不到场不得安葬”的指令,并在法庭上以此为自己辩护。 然而,司法裁决无情地击碎了他的逻辑。 法院明确指出,该墓穴的使用权归属于逝者本人,即王某的母亲陈老太。 她的子女,包括被排除在房产继承外的王某以及获得房产的三个女儿,均有权代母亲行使安葬的权利。 “认购人”的身份仅证明了购买行为,并不赋予其凌驾于逝者安葬权之上的控制权。 这张被王某视为关键的证书,在法律上从未赋予他期待的特权,他的整个要挟行为因此失去了最根本的法律基石。 这张本应承载着送别与哀思的证书,在王某手中不幸异化为一件武器,一个冰冷的谈判筹码。 冲突的根源,是那份经公证的遗嘱将价值300万元的房产悉数留给了三个女儿。 作为独子的王某发现自己一无所获时,他选择将“入土为安”这一中国人最朴素的孝道观念商品化。 他的逻辑简单而粗暴:“她不把活人住的房子留给我,我凭什么让她住死人的墓穴?”这句话赤裸裸地揭示了他将安葬母亲这一基本人伦义务,与获取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交易心态。 通过扣留骨灰,他试图逼迫姐姐们放弃合法的继承权。 法院在判决中对此行为进行了严厉谴责,指出利用逝者身后事作为博弈工具,不仅侵犯了姐姐们的合法权益,更严重违背了“入土为安”所代表的社会公序良俗,是对伦理底线的公然践踏。 这张证书的流转与使用,最终也成为了这个家庭从信任到决裂的悲剧缩影。 起初,在2016年父亲王老先生去世后,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王某被家人信任,负责保管这份为父母准备的合葬墓穴证书,这本身就象征着一份责任与托付。 然而,这份信任在2022年母亲去世与遗嘱公开后荡然无存。 王某选择背弃家人的信任,将这份见证亲情的薄纸变成了对峙的武器。 在长达七个月的沟通无果后,姐姐们心力交瘁,被迫将亲弟弟告上法庭,家庭矛盾由此彻底公开化与司法化。 最终,法律强制母亲得以安葬,但这张证书所见证的,已不再是手足同心,而是王某在邻里间落下的“不孝”名声,和一道家庭关系中难以弥补的深深裂痕。 法律可以裁决权利的归属,却无法修复人心的裂痕。 亲情被明码标价,孝道被当作可以交换的工具,结局注定是满盘皆输。 这场纠纷最终只留下一纸冰冷的判决书,和一个永远破碎的家庭。 信源:江苏经济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