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虽然至少是三代的技术,但这样的劣势只需要花 5 - 10 年的时间来挽回。” 而他如此自信的原因也在于 “人才” 上,他表示:“中国人足够优秀,美国巨头公司的技术骨干、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 这不是一句空话,他自己就是从半导体行业的核心圈子里一路走出来的。要知道,他可是美国硅谷最早一批华人创业者之一。 还当过应用材料公司的全球副总裁,手上管过的项目,很多都成了今天半导体行业的基础设施。他的这番话,其实远比表面看上去更有分量。 很多人听到“技术差距三代”这几个字,第一反应是焦虑。但尹志尧却信心十足地说,最多十年就能补上这个缺口。他不是在喊口号,而是拿数据、拿经历、拿人脉说话。 他在公开采访中提到,美国的半导体公司里,核心技术岗位上的华人比例非常高,不只是打工的那种“技术劳动力”。 而是真正参与决策、架构设计、产线规划的人才。换句话说,美国半导体的技术壁垒里,有很大一部分砖,是中国人自己砌的。 我们回头看,近年来美国针对中国的半导体限制不断加码,从设备、材料到EDA工具,一个环节都不放过。说白了,就是不想让中国继续往上爬。 但这事儿真能断住中国发展的路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技术再先进,也离不开人来推动。只要人还在、脑子还在、工程师的手艺还在,那些所谓的“技术壁垒”就不是死胡同。 中国的工程师群体,是全世界最拼的一群人,这不是吹牛,是企业、实验室和产线一个个项目累积出来的真实现状。 尹志尧提到的“十年补差”并不是空谈。回顾历史,中国在通讯、航天、高铁、新能源这些领域,几乎都是从被卡脖子的尴尬局面起步的。 当年搞北斗导航的时候,有人说这玩意儿太难,根本做不出来,但今天北斗已经成了全球领先的导航系统。高铁刚起步时,也有人说中国技术不行。 结果几年后,中国高铁成了全球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系统。这些例子告诉我们,技术差距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决心、没有耐心、没有人才储备。而这三样,中国都不缺。 就拿最近的中芯国际来说,虽然受限于光刻机等核心设备的供应,但这家公司依然靠着自主技术和工程能力,在技术节点上一点点往前逼近。 芯片制造本质上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哪一台设备就能决定全部的,人才的调度和系统设计才是关键。而这些年,中国在集成电路专业上的毕业生数量和质量都在逐年提升。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投身这个看起来“又苦又累”的行业里,这本身就是一种战略资源。尹志尧之所以敢拍着胸口说“我们能追上”,还因为他知道,中国的政策支持现在是实打实的。 国家早在几年前就把半导体列为战略重点,从资金、土地、税收到科研项目,全方位给予支持。像深圳、上海、合肥这些地方,早就建起了完整的产业生态。 甚至连初创企业的孵化器都能做到拎包入驻、立项就能融资。这种支持力度,是其他国家很难复制的。说到底,技术差距不是问题,能不能补上,关键看有没有人去干。 而中国不缺愿意干的人,更不缺能干成事的人。从华为到中芯,从寒武纪再到长江存储,这几年我们看到的不是“靠天吃饭”,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在突破。 即便前路还很长,但只要步子不停,就不会永远落在后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