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西康军区司令员刘忠,听说母亲尚在人世,就带妻子回家探亲,回家后,他见原配也在,顿时大吃一惊:“你怎么也在?” 刘忠本名刘永灿,1906年出生在福建上杭县才溪乡刘屋角一个穷佃农家。家里就他一子,父母租地种田,勉强糊口。小时候亲戚帮读了三年私塾,后来辍学学泥瓦匠,四处给人盖房挣钱。1924年18岁那年,跟邻村16岁的王四娣结婚。王四娣是王家老四,本来差点被扔河里,刘家抱回养大。俩人婚后生下女儿刘天秀,日子虽苦还算安稳。 1927年刘忠加入才溪农民协会,次年带头暴动。1929年7月正式入党,同年参军,当上杭赤卫军军需长。不久调红军学校当排长,从此离开家乡,再没消息。王四娣一人扛起家,照顾公婆和闺女。那时候苏区反围剿,红军撤走,白区反扑,刘家划成赤匪户。地主家丁上门逼债,公公被逼投井自尽。婆媳俩流离失所,在山神庙住了8个月,饿极挖观音土充饥。 村里二流子听说刘忠“牺牲”,骗王四娣说他关在武平牢里,差点把婆媳拐卖到江西卖身。实在活不下去,婆婆做主给王四娣介绍高排村造纸工五哥子。五哥子35岁光棍,家里穷,婆婆觉得靠谱,就让他上门。王四娣同意名义改嫁,但她把刘忠留下的军装补丁拆下,缝在贴身衣里,一直没丢。生下儿子后,她还帮军烈属挑水劈柴,公社发补助总让给别人。 刘忠在部队一步步干起来。长征时当侦察科长,探路开道。抗战爆发,任晋豫联防军司令、太岳军区第二分区司令。解放战争中,转战各地,1953年升西康军区司令员。1938年7月15日,他在部队娶了伍兰英。伍兰英1916年生四川苍溪,1932年参军,任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排长,全程长征。延安大生产,她纺纱饿晕过去,醒来先问伤员被服够不够。俩人搭档默契,一起打江山。 1951年,刘忠警卫员李永海回乡打听,带回消息:母亲活着,在村口讨饭。王四娣也健在,照顾婆婆喂猪。刘忠激动坏了,向南京军区请探亲假,批下来带伍兰英坐吉普车赶路。三天三夜翻山越岭,泥路坑洼,车推了好几回。村口土墙根,母亲弯腰捡菜叶,王四娣在东厢喂猪。刘忠进屋搀妈,刚过门槛,王四娣提潲水桶出来。两人对上眼,刘忠愣住,原来她这些年没走远,一直守着老家。 伍兰英见状,解下羊毛围巾给王四娣围上,叫了声嫂子。区干部在场都动容。王四娣手掌开裂,藏在围裙后。她这些年灶台留地瓜饭给婆婆,西厢墙上用木炭划红军胜仗记号,从没忘本。刘忠查看掉漆窗框,那是他们新房,手背上她鞭痕还在。伍兰英是老兵,深知家属苦,主动帮扶。王四娣虽改嫁,但心系刘家,没拿刘忠一分钱。 刘忠走前,从工资扣15元每月寄回老家,专给母亲和王四娣买粮药。区干部按月送去,王四娣数清交给婆婆。老宅苦楝树皮刻“红军万岁”,风吹日晒字迹模糊。他把军装里钢笔留给王四娣儿子,那笔在公社扫盲班用十几年,教300多庄稼汉认名写字。王四娣继续帮人,公社补助推给别人家。 1968年,王四娣肺痨重了,躺在炕上握刘忠照片走,嘴角地瓜糊没咽。区里地方志用两页记这事,玻璃下照片三人站老屋门前,春联“日月换新天”。刘忠得知,派人送花圈。母亲也后去,老宅留村记忆。这家三口,各守本分,熬过苦日子。 刘忠夫妇回部队,继续干革命。王四娣故事传开,成当地传说。说实话,这事接地气,就跟咱老百姓家一样,穷苦中咬牙扛,家人间那份情分,值千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