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前副总裁黄汉森在采访中表示:任何技术领域,只要每当中国团队进入时,其他企业都没得玩了,要么选择退出,要么发展其他业务。 黄汉森作为台积电前副总裁,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几十年,他这话可不是随便客套,全是被中国企业实打实的操作给看明白的。中国企业身上那股“认准了就不撒手”的韧劲,配上敢砸钱砸时间的狠劲,确实让不少国外老牌巨头没了脾气。 就说光伏产业,十几年前还是欧美日的天下,德国Q-Cells、日本夏普拿着技术当宝贝,组件卖得比黄金还贵,普通人想装个光伏板简直是天方夜谭。那时候中国企业刚进场,连像样的生产线都没有,只能从最基础的多晶硅提纯开始啃。 别人觉得这行投入大、周期长,短期根本赚不到钱,都等着看笑话,但中国企业不管这些,硬生生把钱砸进研发和建厂。 从2021年到2024年,全球多晶硅产能从77.4万吨飙到339.4万吨,增长的部分几乎全来自中国,到2024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占全球93.2%,硅片、电池片、组件等环节的全球产量占比也全都超过90%。 那些早年的国外巨头,看着中国企业把组件成本一降再降,自己根本扛不住,要么干脆退出市场,要么只能转行做些边角料业务,曾经的技术优越感被打得稀碎。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比亚迪更是把这种“死磕精神”发挥到了极致。2003年刚跨界造车时,没人看好这个“门外汉”,早期造的电动车续航短、毛病多,被不少人嘲笑“连方向盘都没摸明白”。 但比亚迪不管外界杂音,年年把真金白银砸进研发,2025年前三季度的研发费用就花了437.5亿元,比同期净利润还多出200多亿。 就这么磕了二十年,先是把电池技术做到全球领先,后来又搞出超级e平台、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2025年前九个月全球销量直接冲到326万辆,稳稳坐上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的位置。 曾经的行业霸主特斯拉、大众,要么忙着降价应对,要么只能退守高端市场,想在主流市场跟比亚迪硬碰硬都得掂量掂量,毕竟没人能像中国企业这样,不计短期得失地死磕技术迭代。 激光雷达这个细分领域里,禾赛科技的崛起更是生动写照。2014年刚创业时,团队连个像样的产品都没有,试了各种激光设备都没成气候,直到2016年才捣鼓出一台原始的激光雷达,得靠旋转的冰箱架扫描,20秒才能读一个数据。 那时候国外品牌垄断市场,一台激光雷达卖二三十万元,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禾赛没被吓退,认准了这个赛道就All in,不仅第一个自建工厂搞自动化生产,还砸钱研发专用芯片,硬生生把核心工序的自动化率做到100%,每20秒就能下线一台设备。 从2017年出货100多台,到2025年前九个月突破100万台,8年出货量增长了一万倍,价格也从几十万元跌到200美元一台。 曾经的同行图达通、Luminar这些,还在争论技术路线的时候,就被禾赛甩在了身后,最后要么转向禾赛的技术方向,要么在市场上渐行渐远,全球车载激光雷达的市占率第一稳稳被禾赛攥在手里。 就连被称为“工业牙齿”的半导体设备领域,中微公司也靠着这股劲撕开了口子。二十年前,全球等离子体刻蚀机市场全被美国应用材料、日本东京电子这些巨头垄断,一台设备卖几千万美元还得看脸色。 中微公司一群工程师闷头干,花了二十年时间砸钱研发,硬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新的ICP双反应台刻蚀机精度做到了0.2A,这相当于硅原子直径的十分之一,头发丝的五百万分之一。 现在中微的刻蚀机不仅进入了中芯国际的生产线,连台积电的5纳米先进工艺都在用量产,全球范围内量产的反应台超过2000台,近600个反应台在国际最先进的逻辑产线上运行。那些曾经的垄断巨头,现在不得不跟着升级技术、调整价格,再也没法像以前那样躺着赚钱。 这些案例背后其实是同一个逻辑,国外企业大多盯着短期利润,碰到需要长期投入的技术就犹豫退缩,而中国企业认准方向就敢下血本,既舍得砸钱搞研发,又愿意花时间磨工艺,不跟对手比谁赚得快,只比谁能扛得久。 等到国外企业反应过来的时候,市场已经被中国企业占了大半,技术上也被拉开了差距,最后要么退出赛道,要么只能捡些中国企业看不上的边角业务。 这就是黄汉森看明白的道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从不是靠侥幸,而是靠真金白银和时间堆出来的死磕精神,这种玩法确实让习惯了赚快钱的国外企业很难招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