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星舰一旦成功,将彻底终结中国卫星发射海外订单。星舰成功意味着什么?会对中国海外卫星发射订单产生多大影响? 外媒这话听着挺唬人,本质上是把星舰的技术优势夸成了“垄断利器”。 但真要掰开揉碎了看,星舰的成功确实会搅动商业航天市场,可要说“彻底终结”,未免把中国航天的底气看得太浅,也把市场竞争想得太简单。 咱先说说星舰成功到底意味着啥,这玩意儿确实有两把刷子,最核心的就是俩优点:便宜、能装。 以前火箭发射贵得吓人,美国猎鹰9号每公斤成本就得五百多美元,咱国家以前的火箭更贵,得五千多美元一公斤。 星舰因为能回收复用,加上运力超大,一次能送超过100吨的卫星上天,是猎鹰9号的五倍还多,专家说以后每公斤成本可能降到100美元,简直是白菜价了。 这要是真大规模用上,肯定会让全球商业航天的玩法变一变,毕竟谁都想省钱,以前发射不起的卫星现在可能都敢送了,市场竞争肯定会更激烈,这是实打实的影响,咱得承认。 另外星舰还能升级星链卫星,以前的小卫星信号不好,现在能送两吨重的大卫星上去,信号更强,这对它抢占市场确实有帮助。 但要说这就能把中国的海外订单全抢了,那纯粹是瞎扯,把中国航天当软柿子捏了,也把市场想太简单了。 首先咱中国航天的硬实力根本不差,别以为就星舰有大运力火箭,咱自己的天龙三号火箭已经完成了动力系统试车,近地轨道运力能到22吨,能一箭送36颗卫星上天,核心性能跟猎鹰9号都能对标。 而且这火箭还用了3D打印技术,发动机九成零件都是一体打印的,还烧煤基航天煤油,成本能降不少,复用潜力也有,根本不是只能靠一次性火箭的老样子。 现在天兵科技都在准备上市了,年产30发火箭的能力都快建好了,星舰能做到的低成本、大规模发射,咱用不了多久也能跟上。 更关键的是咱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不是光跟星舰拼成本,就说发射场地吧,咱跟马来西亚合作建了赤道航天港,赤道那地方地球自转快,从这儿发射卫星能省好多燃料,比星舰靠火箭运力省下来的成本还实在。 对那些要发同步轨道卫星的客户来说,这地方简直是香饽饽,星舰再能装也没这地理优势。 而且这航天港是中马政府背书的,还能创造两千多个工作岗位,当地肯定愿意跟咱合作,这可不是星舰光靠低价就能抢去的。 再看市场实际情况,客户选发射商从来不是只看价格,靠谱、能按时交付、服务贴心得更重要。 中国航天的可靠性一直是出了名的,这么多年发射成功率摆在那儿,客户心里有数,而且咱早就开始在海外布局了。 2024年到2025年,银河航天给泰国做了低轨卫星互联网试验,现在还跟泰国电信签了合作;时空道宇跟马来西亚公司成立了合资企业,总理都见证过签约;星河动力还跟马来西亚的航天公司签了发射协议。这些客户都是实打实签了合同的,星舰再便宜,人家也不可能随便换合作方,毕竟卫星发射是大事,不是买棵白菜那么简单。 还有政策和产业生态的支撑,咱国家把商业航天纳入了科创板支持范围,天兵科技这样的企业能靠资本市场融到钱搞研发、扩产能。 下游的卫星制造、应用企业也跟着起来了,像垣信卫星的“千帆星座”都要在马来西亚、泰国落地了,形成了从卫星设计到发射再到服务的全链条能力。 星舰再厉害也只是个运载工具,咱玩的是整个生态,这竞争力比单一火箭强多了。 2024年的数据摆在那儿,咱中国卫星发射载荷量占全球10.8%,虽然不如美国,但也是稳稳的第二,星舰就算大规模用起来,顶多是让市场份额有波动,根本不可能“彻底终结”。 要知道东南亚、南美这些发展中国家,跟咱合作不仅能搞发射,还能学技术、建产业,这是SpaceX那种只卖发射服务的企业比不了的,人家要的是长期合作,不是一锤子买卖,咱的优势就在这儿。 所以说,星舰成功确实给咱提了个醒,得加快搞可回收技术、降成本,但要说它能把中国的海外订单全抢走,那真是太小看中国航天了。 咱有自己的火箭、自己的发射场、自己的客户群,还有全产业链的能力,真在市场上硬碰硬,咱根本不怕。外媒这话就是制造焦虑,吓唬人的,真要是信了才上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