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曾感慨万分地说,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可以不以赚钱为目标,而在美国,不赚钱的事是没人干的,不以赚钱为目标那以什么为目标呢?不以赚钱为目标那以什么为目标呢?说到底就是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国家利益可以心甘情愿地牺牲经济利益,这是中国强大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曾说过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他认为美国根本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因为中国人可以不以赚钱为目标去做事,而美国人做任何事都要先算经济账,这话听起来有些自嘲,但确实点出了两个国家发展逻辑的本质差异。 想想看,一个国家如果每件事都要先计算能赚多少钱,那很多对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的事情就根本做不成。 美国的高铁网络为什么始终建不起来,不是技术不行,而是私人资本觉得回报周期太长、利润率太低,没人愿意投钱,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样的道理,投入大、见效慢,在资本眼里这就是赔本买卖。 但中国的思路完全不一样,建设川藏铁路的时候,工程难度大到让人难以想象,要穿越地震带、要应对冻土层,每公里的造价是普通铁路的好几倍,从纯粹的商业角度看,这条铁路可能永远收不回成本。 可国家还是坚持要建,因为这关系到西部地区几百万人的发展机会,关系到边疆地区的稳定和统一,这笔账如果只算钱,怎么都算不过来,但要是算上社会效益、战略价值,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这种不计较眼前得失的做法,在疫情防控中体现得更加明显,那些年为了控制疫情,全国上下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速放缓、很多行业几乎停摆,但换来的是什么呢,是尽可能多地保住了老百姓的生命。 一个危重症病人的治疗费用可能上百万,国家照样全部承担,这要放在其他一些国家,恐怕早就开始精打细算,甚至会考虑所谓的“群体免疫”来减少支出。 芯片产业的发展也是这样,明明知道短期内要亏损几十亿,研发投入像个无底洞,国家还是要大力支持,因为如果现在不投入,将来就永远要受制于人,关键技术被别人卡脖子的滋味太难受了。 这些做芯片研发的企业,招的都是顶尖高校的硕士博士,给他们开工资、买设备、搞实验,花的钱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回报,但等到有一天技术突破了,整个产业链的安全就有了保障,这种收益是用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说起来,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从当年那些隐姓埋名搞“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开始,就已经树立了这样的传统。 那时候条件有多艰苦,在戈壁滩上风吹日晒,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粗粮咸菜,计算靠的是算盘和草稿纸。 这些人在国外本来可以过上优渥的生活,却选择回来吃这份苦,为什么,就是心里装着国家,觉得让国家强大起来比个人享受更重要。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想象,那些驻村干部为了帮村民脱贫,一待就是好几年,每天翻山越岭去走访,晚上还要琢磨怎么帮村里找出路。 他们拿的是固定工资,村里发展好坏跟他们的收入没有直接关系,但他们还是尽心尽力地干,看到贫困户的日子好起来,看到村集体经济从几万块涨到上百万,这种成就感是钱买不来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人不重视经济发展,而是在关键时刻能分清什么更重要,经济建设是基础,但如果为了经济增长牺牲了国家安全、民生福祉,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这种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思维方式,让中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领域取得突破,能够在危急时刻迅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这大概就是鲁比奥所说的那种竞争力吧,不是简单的技术领先或者资金雄厚,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价值取向。 当一个国家的人民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放下眼前的利益,当政府的决策能够跳出短期得失去考虑长远布局,这个国家的潜力就是无穷的。 这种竞争力确实很难被复制,因为它不是靠钱能堆出来的,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和奉献积累起来的。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