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前副总裁黄汉森在采访中表示:任何技术领域,只要每当中国团队进入时,其他企业

迎丝的趣事 2025-10-30 11:56:44

台积电前副总裁黄汉森在采访中表示:任何技术领域,只要每当中国团队进入时,其他企业都没得玩了,要么选择退出,要么发展其他业务。 台积电前副总裁黄汉森这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中国团队一扎进哪个技术领域,基本就没别人什么好日子过,半导体封测这行就是最鲜活的例子。 早个十几年,芯片封装测试这活儿完全是日月光和安靠的天下,中国台湾的日月光握着行业话语权,美国的安靠攥着高端技术,两家跟行业太上皇似的,说技术标准是圆的没人敢说是方的,加工费想定多高就定多高,其他企业别说抢生意,连门槛都摸不着。 那时候全球封测市场的蛋糕几乎被这两家切走大半,中小厂商要么给他们做配套,要么只能捡些边角料业务勉强糊口。 没人能想到,最先打破僵局的会是中国的长电科技。一开始日月光和安靠根本没把这家中国企业放在眼里,觉得无非是又来做些低端封装的小角色,翻不起什么大浪。 可长电偏不按常理出牌,不声不响闷头攒大招,硬是在别人垄断的技术壁垒上凿开了口子。他们不光啃下了Chiplet这种能把多个小芯片拼出高性能的复杂技术,还直接摸到了4纳米高端封装的门槛,要知道这可是之前只有日月光敢拍胸脯说能搞定的活儿。 更让行业吃惊的是长电建在江阴的“灯塔工厂”,全靠AI调度生产,原本72小时才能完成的封装周期,硬生生压缩到18小时,成本一下就降了22%,这就等于拿着更低的价格,干着更快更好的活,客户用脚投票都知道该选谁。 2024年的数据摆在那,长电一年营收冲到360亿元,稳坐全球第三、国内第一的位置,前五大客户贡献了超过一半的收入,全是冲着这些硬核实力来的。 长电的崛起还只是个开始,中国团队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很快华天科技、通富微电这些企业就跟了上来,形成了群狼效应。 华天科技走的是全面开花的路子,早在2022年就把Chiplet技术搞成了量产,现在AI芯片、服务器芯片上都能用,SiP技术还批量供货给华为、小米这些手机厂商,2024年一年就新开发了236家客户,先进封装订单同比涨了65%,其中Chiplet相关的订单直接翻了倍。 通富微电则另辟蹊径,死死绑定AMD这个大客户,专啃高性能计算芯片封装这块硬骨头,硬是突破了7纳米9芯片64核CPU的封装核心技术,成品率能做到99.8%,还拿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直接从行业追随者变成了AMD的核心供应商。 这两家加上长电,再算上智路封测,2024年的时候中国大陆已经有四家企业挤进全球封测前十,合计份额占到28.5%,比美国企业加起来还多两倍不止,这增长速度比全球平均水平快了三倍多。 更狠的是中国团队还搞起了技术协同,专门成立了华进半导体这样的“技术高地”。这家企业光是股东就集齐了长电、通富、华天这些行业龙头,还有中科院微电子所站台,成立十几年就拿下了973、863这些国家级项目,累计申请的专利快1300件了,其中发明专利占了八成多。 他们搞出来的2.5D TSV硅转接板技术,多项指标都能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还能给海思、展讯这些头部芯片设计公司做定制方案,等于从源头解决了封装技术的“卡脖子”问题。 这种产学研用拧成一股绳的玩法,让日月光和安靠根本没法比,他们花十几年积累的技术优势,中国团队靠着集体发力,几年就能追上来。 面对这波冲击,日月光和安靠的日子明显不好过了,只能悄悄调整姿势。日月光2022年就把重心往汽车电子挪,这块业务年增长冲了50%,说白了就是在高端封装市场被中国企业挤得没办法,只能去开拓新领域。 安靠也差不多,虽然还守着一些高端订单,但市场份额的增长早就没前些年那么猛了,2024年全球前五大封装企业里,日月光还能靠老底子稳坐第一,但后面跟着的全是中国企业,差距肉眼可见地在缩小。 以前这两家说一不二的定价权早就没了,长电把成本压下来之后,整个行业的加工费都被迫往下走,客户再也不用忍受之前那种高溢价,这就是中国团队带来的改变。 现在再看全球封测市场的格局,早就不是日月光和安靠说了算了。长电2025年还保持着85亿元的资本支出,全砸在先进封装上,华天的西安、昆山新产线也在陆续投产,通富还在跟着AMD往更高端的封装领域钻。 中国团队不光能搞定量产,还能领跑技术迭代,华进半导体已经开始布局算力芯片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要从跟跑变成领跑了。 这就是黄汉森说的道理,中国团队一旦认准一个领域,就会从技术研发到量产落地再到产业链协同,全方位发力,这种打法之下,其他企业要么像日月光那样转攻其他业务,要么就只能慢慢被挤出市场,毕竟谁也没法跟既能做高端技术、又能控成本、还能搞规模化量产的对手硬碰硬。

0 阅读:0
迎丝的趣事

迎丝的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