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朗扶不起来的时候,中国选择了埃及作为突破口,相比伊朗,埃及有何优势? 先得说清楚,“伊朗扶不起来”不是说伊朗本身没实力,主要是它的处境太折腾,跟它合作总像踩在不稳的石头上。 伊朗手里有大把石油天然气,可架不住常年被美国制裁,生意没法正常做——想买它的能源吧,国际银行不敢帮忙结算;想帮它建工厂吧,又怕被西方连带处罚。更头疼的是伊朗的外交总摇摆,前阵子刚跟中国谈好合作,转头又想跟西方重启核谈判,这样反复无常,谁也不敢把重注压上去。 相比伊朗的乱糟糟,埃及这边就稳多了。先不说别的,埃及那位置简直是老天爷赏饭吃,正好卡在亚非欧三大洲的十字路口,苏伊士运河就在它家门口。咱们中国的货物要运到欧洲、非洲,十有八九得走这条运河,每年过这里的货船里,中国的占了快三成。把埃及搞定了,就等于在这个交通咽喉上安了个“中转站”,不管是卖货还是搞基建,都能顺顺当当辐射周边。 而且埃及的政局比伊朗踏实太多。虽然之前也有过动荡,但现在塞西政府掌权后,把稳定看得比啥都重,跟各国打交道都规规矩矩的。不像伊朗,今天跟沙特闹矛盾,明天又卷入叙利亚冲突,还支持也门胡塞武装,这些事儿都跟中国“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犯冲。跟埃及合作就没这顾虑,它一门心思搞经济,不掺和地区纷争,咱们投钱建项目心里有底,不用担心哪天局势一变,前期投入全打水漂。 除了位置和稳定,埃及的合作诚意也很实在。伊朗虽然签了25年的合作协议,但落实得磨磨蹭蹭,到现在主要还只停留在卖能源的层面。可埃及不一样,主动把自家的大项目往中国面前推:开罗旁边的新行政首都,那座385米的非洲第一高楼,就是中国企业盖的;沙漠里要开垦农田,直接找中国公司钻水井,这几年光中曼集团就帮着打了500多口井,把寸草不生的沙地浇成了能种小麦的良田,一亩地能产近500公斤麦子,够3个人吃一年。 更关键的是,跟埃及合作不用担心被“连坐”。伊朗因为老跟西方对着干,谁跟它走近了都得被美国盯着。但埃及跟美欧关系没那么僵,美国还常年给它援助,欧洲也是它的大贸易伙伴。咱们跟埃及搞合作,西方就算不乐意也没法下狠手制裁。就像中国工商银行在开罗开的分行,现在都成了埃及最大的外资银行,要是换在伊朗,根本不可能有这待遇。 埃及的合作面也比伊朗广得多。伊朗受制裁限制,只能搞能源贸易,其他领域插不上手。可埃及从基建到农业,从制造业到文化教育都愿意跟中国搭伙。苏伊士经贸合作区里,已经有快200家中资企业扎根,砸进去的钱超过30亿美元,能解决当地7万人的工作;埃及30所高校都开了中文系,2万多中国留学生在那儿读书,连中学都把中文改成选修课了。这种全方位的合作,比单靠能源买卖结实多了。 还有个很实际的点,埃及特别主动。去年埃及总理直接喊话,让中国把准备投到非洲的520亿美元先往埃及引,重点搞电动汽车、手机制造这些产业。这种“抢着合作”的态度,比伊朗那种忽冷忽热的状态靠谱多了。咱们企业去埃及,当地给政策、给场地,工人也好招,不像在伊朗,处处受制裁掣肘,连零件运输都得走“灰色渠道”。 其实中国也没放弃伊朗,只是没法把所有希望都放那儿。而埃及就像个“靠谱合伙人”:位置好、脾气顺、诚意足,还没那么多外部麻烦。跟它合作,既能稳赚当下的实惠,又能铺好长远的路——不管是“一带一路”的衔接,还是进入非洲、欧洲市场的跳板,埃及都能担起这个角色。这不是厚此薄彼,实在是做事情得挑稳当的伙伴,毕竟国家之间的合作,还是得图个踏实长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