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设施该听谁的声音?别让“善意”变成“障碍”。郑智化关于无障碍设施的言论引发热议,虽部分表述略显尖锐,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戳中了一个被忽视的痛点——我们自以为是的“便民设计”,往往带着健全人的思维局限,与残障人士的真实需求存在偏差。 无障碍设施的初衷是打破壁垒,可现实中不少设计却沦为“形式主义”。盲道被共享单车挤占、轮椅坡道陡如滑梯、无障碍卫生间被杂物占用、电梯里没有盲文按钮……这些看似“存在”的设施,非但没能提供便利,反而可能带来危险。问题的核心在于,很多设计从构思到落地,全程缺乏残障人士的参与,只是健全人基于“想象”的善意投射。 残障群体的需求远比我们以为的具体:视障者需要清晰连续的盲道指引,而非中途中断的“断头路”;肢障者需要宽度足够、坡度平缓的通道,而非徒有其表的装饰性坡道;听障者需要可视化的提示系统,而非依赖声音的预警装置。这些细节,只有真正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精准感知,也只有倾听他们的声音,设施设计才能切中要害。 郑智化的发声,更像是一次提醒:无障碍不是“完成任务”,而是“精准适配”。改进无障碍设施,本质上是打破思维的壁垒,让残障人士从“被照顾者”变成“参与者”。从设计阶段邀请他们建言,到落地后收集使用反馈,唯有让需求方主导,才能让每一项设施都真正发挥作用。 无障碍设施的完善程度,藏着一座城市的温度。少一些“想当然”的设计,多一些“设身处地”的倾听,才能让残障群体真正无障碍地融入生活,这才是善意最该有的模样。
无障碍设施该听谁的声音?别让“善意”变成“障碍”。郑智化关于无障碍设施的言论引发
欢乐金豆豆
2025-10-29 21:16:4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