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中国AI的这张底牌,已经让美国坐立不安。 黄仁勋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在全球AI竞赛中的一大长板就是更完善、更快速发展的核电产业。 黄仁勋的这番话,并非空穴来风。作为全球 AI 芯片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常年关注各国 AI 产业的底层支撑能力,对能源与算力的关系有着深刻理解。 在他看来,AI 大模型训练、数据中心运行都需要巨量能源,传统化石能源不仅成本高,还存在供应不稳定的问题,而核电作为清洁能源,具有能量密度高、持续供电能力强的优势,能完美匹配 AI 产业的能源需求。 他还在公开演讲中举过例子:“训练一个千亿参数的大模型,需要消耗约 1.2 亿度电,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一周的用电量,若依赖火电,成本会比核电高 30% 以上,且碳排放量大增。” 中国核电产业的发展速度,恰好印证了黄仁勋的判断。截至 2025 年 10 月,中国在运核电机组达 60 台,总装机容量突破 6500 万千瓦,在建机组 16 台,规模居全球首位。 其中,“华龙一号” 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已实现规模化建设,福建福清核电基地、广东太平岭核电基地的机组,不仅供电稳定性达 90% 以上,度电成本还比美国同类核电项目低 15%。 更关键的是,中国核电布局与 AI 产业高度契合 —— 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 AI 产业聚集区,都建有大型核电基地,比如浙江秦山核电为杭州未来科技城的 AI 数据中心供电,广东大亚湾核电支撑着深圳南山的 AI 企业集群,能源输送距离短,损耗率比美国跨州输电低 8%。 这种 “核电 + AI” 的协同优势,正在改变全球 AI 产业的竞争格局。美国虽然 AI 技术起步早,但核电产业发展缓慢,截至 2025 年,在运核电机组仅 93 台,且多数服役超 30 年,供电稳定性不足 80%,部分 AI 数据中心不得不依赖天然气发电,受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影响大。 今年 9 月,美国得克萨斯州因天然气供应短缺,导致多家 AI 企业的算力中心被迫限电,而同期中国江苏田湾核电基地为当地 AI 产业园持续稳定供电,保障了某大模型的训练进度不受影响。这种对比,让美国科技界越发焦虑,有行业报告指出,若美国不加快核电发展,到 2030 年,其 AI 算力成本可能会比中国高 40%,丧失竞争优势。 中国在核电与 AI 融合方面,还有着更长远的布局。2025 年 8 月,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核电支撑 AI 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 2028 年,在 AI 产业聚集区配套建设 10 个以上核电综合能源基地,实现 “算力中心 + 核电基地” 的直接对接,进一步降低能源传输成本。 同时,中国还在研发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这种反应堆体积小、建设周期短,可直接建在 AI 数据中心附近,实现 “就近供电”,目前首个示范项目已在安徽合肥开工,预计 2027 年投入使用。 黄仁勋对中国核电支撑 AI 发展的看好,还体现在英伟达的业务布局上。近年英伟达加大了与中国核电企业的合作,为核电基地的智能运维提供 AI 芯片和解决方案,同时也在积极参与中国 AI 数据中心的能源优化项目,帮助企业降低算力成本。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对核电和 AI 的协同重视,远超很多国家的认知,这种前瞻性布局,将让中国在全球 AI 竞赛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中国 AI 的这张 “核电底牌”,不仅是能源层面的支撑,更是产业协同发展的体现。它打破了传统认知中 “AI 仅靠技术竞争” 的局限,凸显了底层基础设施对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随着中国核电产业的持续完善和 AI 技术的不断突破,这种优势还将进一步扩大,为全球 AI 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