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必须和乌克兰、澳洲、哈萨克斯坦等国加强能源合作并创建新供应体系,她着重强调,要改变太依赖中方的状况!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最近又放话了,说要和乌克兰、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这些国家建立新的能源合作体系,目的很直白,就是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这话听着挺硬气,可仔细一琢磨,背后透着的全是焦虑。 这种焦虑从哪来?得从俄乌冲突说起,当年欧洲工业靠着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活得滋润,德国那些化工厂、钢铁厂,成本控制得死死的,三十年贸易顺差说没就没了。 俄罗斯一关阀门,欧洲经济瞬间熄火,德国工厂电费涨三倍,老百姓骂声一片,被人掐住脖子的滋味尝过一次,欧盟现在看谁都像潜在威胁,这次盯上的是中国。 说实话,欧盟现在的处境挺尴尬,它喊着要绿色转型,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定得响亮,可转型需要的东西,稀土、锂、钴这些关键矿产,还有光伏板、风力发电机,全球产能中心都在中国。 更扎心的是,欧洲自己造这些东西,成本高得离谱,根本没有市场竞争力,光伏板这块,中国占了全球80%的份额,欧洲想用自己的产品?那电费得翻倍。 欧盟现在的逻辑很简单,它怕今天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会变成明天对中国绿色技术的依赖,所以它着急忙慌地找新朋友,想把鸡蛋分散在不同的篮子里,可问题是,这几个篮子实在不太结实。 先看乌克兰,这地方现在还在打仗,60%的电力设施都毁了,自己过冬都得靠欧盟的5亿欧元贷款买天然气,库存只剩平时的68%。 指望它给欧盟供能源?这不是画饼充饥吗?拉上乌克兰,更多是个政治姿态,表示我们是一伙的,实际作用真不大。 澳大利亚手里确实有矿,锂矿钴矿都不少,可欧盟和它的谈判早就崩了,欧盟想的是低价拿矿,还用贸易壁垒挡住澳洲的牛肉羊肉,这种只想占便宜不想吃亏的合作,澳大利亚能答应才怪。 更何况人家现在正忙着修复跟中国的关系,煤炭木材出口都恢复了,生意做得顺风顺水,犯不着为了欧盟的空头支票得罪自己最大的客户。 哈萨克斯坦是个精明人,它给欧洲供油没错,可输油管道得经过俄罗斯,生命线攥在别人手里,之前就被卡过好几次。 它现在一边跟欧盟谈合作,一边扩建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年输气量还要涨三分之一,这种两头下注的玩法,就是不想得罪任何一方,欧盟想让它专心站队?想多了。 说到底,欧盟现在就是想做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想要绿色转型,就得控制成本,而目前只有中国的供应链能做到便宜又高效。 德国工业界已经警告了,要是真切断中国供应链,钢铁化工成本得涨20%,这笔账最后还不是企业和老百姓买单? 欧盟自己也清楚,它搞的那些限制中国成分的法规,什么75%零件必须非中国制造,数据必须本地化,表面上是规则至上,实际上是给自己的企业增加合规成本,最后可能是规则立起来了,货却没了。 更讽刺的是,欧盟一边喊着不要俄气,一边通过土耳其偷偷买,今年8月进口的俄气量还创了半年新高,这种双标操作,对外严格对内宽松,说好听点叫灵活务实,说难听点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老百姓又不傻,你嘴上喊得再响,暖气费电费还是实打实的开销,冬天来了冻得发抖,谁管你的供应链政治正确不正确? 全球化搞了这么多年,供应链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强行脱钩,代价太大,欧盟现在的问题不是依赖不依赖的问题,而是怎么在依赖中保持议价能力和应急弹性。 真要实现能源独立,光靠找几个不靠谱的伙伴画大饼可不行,得实打实地投钱搞技术,升级电网,培育本土产业链。 可这需要的不是几亿欧元,是几万亿,还得花十几二十年,欧盟现在这个经济状况和内部分歧,真不知道有没有这个耐心和财力。 冯德莱恩这番话,与其说是战略布局,不如说是焦虑的外化,欧盟想要的太多,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既想当气候领袖又想保住工业竞争力,还想在大国博弈中保持独立性。 可现实很骨感,能源市场遵循的是市场规律,不是政治口号,真要硬来,最后吃亏的还是普通人,毕竟寒冬里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暖气,不是画在纸上的能源独立蓝图。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