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清道夫:银行职员十年捡10万饮料瓶,蛇皮袋磨破17个

在下雒无畏 2025-10-29 11:12:25

内蒙古一名银行职员每到节假日就会进山捡垃圾,10年的时间进山371次,至今已捡了2万多斤各类垃圾,包括饮料瓶103982个、烧烤签116100根、其他垃圾3894.94斤…被当地人称为“大青山清道夫”。 秋末的大青山已经有了寒意,高伟裹紧外套,手里的长夹子精准地伸向石缝里的塑料瓶。   金属夹子与瓶子碰撞发出轻响,在寂静的山林里格外清晰。   他蹲下身,把瓶子塞进身后鼓囊囊的蛇皮袋,袋身印着的“化肥”字样早已褪色,这是他用坏的第十七个蛇皮袋了。  从2015年第一次在小井沟景区捡垃圾开始,这位中国银行呼和浩特新城支行的职员,已经在山林间走了十年。   十年里,他371次进山,累计捡起21600多斤垃圾,其中光是饮料瓶就有103982个,烧烤签更是多达116100根。   这些数字被他一笔一划记在专用的笔记本上,和银行的业务账目一样清晰规整。   最初的触动,源于一根扎进泥土的烧烤签。   那天他爬山时,看到翠绿的草丛里露着一截发黑的木柄,蹲下来拔了三次才将签子取出,看着满山散落的垃圾,他把背包里的物品全倒出来,硬生生装了三十多斤垃圾下山。   从那以后,蛇皮袋、厚手套和长夹子,就成了他节假日的“标配”,比任何登山装备都重要。   银行工作养成的记账习惯,被他无缝用到了捡垃圾上。   每次出山,不管多累,他都会坐在车旁分类清点,塑料瓶、铝罐、铁罐各自的数量,其他垃圾称出的斤两,都要记在本子上。   为了让坚持不枯燥,他给自己定了“小目标”,每年至少捡一万个瓶子,或是一万根烧烤签。就靠着这样的细碎积累,十年间攒出了惊人的总数。   家人的态度从反对变成了支持,妻子王丽芬退休前总埋怨,丈夫的车后备箱常年飘着垃圾味,夏天更是难闻,进山还总担心遇到蛇虫。   直到有一次,她看到高伟晒得脱皮的后颈,和磨破鞋底的登山鞋,默默找了个结实的蛇皮袋,成了他的“捡垃圾搭档”。   夫妻俩的足迹从呼和浩特方圆100公里的山林,延伸到了山西的长城遗址,走到哪就把垃圾捡到哪。   捡来的可回收废品,高伟都会定期拉去售卖,十年下来,一共卖了8000多元,他一分没留,全部捐给了公益组织。   转账凭证被他和垃圾记录贴在一起,整整齐齐码在抽屉里。   家里的阳台也成了“环保展厅”,每捡满5000个瓶子,他就挑一个标注时间地点的留作纪念,一排玻璃瓶在阳光下闪着光。   还有一件快完工的“拉环锁子甲”,2794个易拉罐拉环被他细细编织,成了废品重生的见证。   高伟从没想过当“榜样”,只是觉得“看到垃圾就忍不住要捡”。   后来他开始拍些捡垃圾的视频,不是为了出名,只是想让更多人看到美景被垃圾破坏的模样。   没想到越来越多人被打动,他建的义务捡垃圾群组,每次活动最少有十多人参加,最多时能聚起上百人,还有人特意从邻市赶来。   2023到2024年间,他先后获评“内蒙古好人”“呼和浩特市道德模范”,新华网、光明网都报道了他的事,但他总说,这些荣誉该属于所有护山的人。   如今的高伟依旧坚持每个节假日进山,蛇皮袋里的垃圾还是会被仔细分类、记账。   有人问他要坚持到什么时候,他指着远处的山林笑着说,等到什么时候没有人往里面扔垃圾了,自己就可以休息了。   21600多斤垃圾,是一个人的十年坚守,可放在广阔的自然里,依旧只是冰山一角。   高伟的故事告诉我们,环保从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某几个人的“任务”,而是每个走进自然的人都该有的自觉。   守护青山不是某个人的“壮举”,而是你我每次走进山林时,手里多提的一个垃圾袋,是离开时带走所有垃圾的坚持。   我们享受自然的馈赠,就该担起守护它的责任,这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信息来源:极目新闻 2025年10月28号

0 阅读:35
在下雒无畏

在下雒无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