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并非铁板一块,其27个成员国在对华政策上存在显著差异,甚至主要大国之间的立场也各不相同。德国作为欧盟经济引擎,与中国经济深度绑定,宝马、奔驰等车企在华销量占比常年维持在20%左右,巴斯夫等化工企业更是将稀土视为生产核心原料。这种深度依赖使得德国在对华强硬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犹豫不决。尽管德国总理默茨支持讨论使用“反胁迫机制”,但有德国官员明确警告,“若真的激活此工具,将面临经济反噬”。 法国的立场则更具保护主义色彩。马克龙政府推动对华强硬,一方面源于国内产业压力——雷诺等车企的电动车在华市场份额不足5%,面对中国电动车的竞争毫无招架之力;另一方面也有转移国内政治压力的考量。马克龙政府面临高失业率压力,把“对华强硬”包装成“保护本土就业”的口号,能暂时转移民众对其经济政策乏力的不满。 波兰等中东欧国家的立场则更多是地缘政治考量。波兰在中欧经贸中本无太多直接利益关联,其推动对华强硬的目的是讨好美国以获取更多北约安全援助,并在欧盟内部刷存在感。这种“无利不起早”的态度,本质上是想借对华议题搭车谋利,并非真的关心欧盟产业安全。 欧盟内部这种分歧导致其难以形成统一连贯的对华政策。根据智库数据,欧盟各国对华贸易政策分歧度高达43%。这种内部分裂注定了任何强硬的“报复”都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就连欧盟峰会上,各国都未就中国贸易问题展开正式辩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