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海风一如既往地沉稳,但海面之下,风暴正在酝酿。就在2025年10月26日下午14时45分,两架美军现役战机突然接连坠落在南海海域,一架是MH-60R“海鹰”直升机,另一架则是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技术事故,而是一场令五角大楼脸色铁青、令全球观察者侧目的“军事尴尬”。 事情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并非仅因为坠机,而是发生的时间点之微妙与地点之敏感。这两架战机正是从“尼米兹”号航母上起飞,而该航母此刻正处于南海“例行巡航”。这片海域,正是中国的家门口,美军却频繁前来“刷存在感”,如今却在这里栽了个大跟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机组虽然全数获救,但飞机却“下落不明”,美军忙活了一整天还是找不到残骸,可谓丢脸丢到太平洋里。 中方在27日下午才开口,语调平静却字字珠玑。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表示,中方可以基于人道主义立场提供协助,换句话说,如果美方真的找不到,咱们可以帮——但你得先开口。而更“扎心”的,是另一句评语:这事,美方是“自作自受”。 这不是中方第一次救美于“深海”。时光倒回到2022年春节前后,美国海军一架F-35C在南海“卡尔·文森”号航母上降落时发生事故,飞机最终坠入海中。那可是美军当时最先进的舰载隐身战斗机,技术含金量极高。五角大楼如临大敌,生怕“落入他国之手”,火速启动打捞行动。结果呢?自家工具不够用,最后租的还是中国船厂建造的“毕加索”号深潜支援船,才算把心头肉捞了回来。 这次的剧本,似曾相识。不同的是,2025年美军掉下的是两架飞机,还是在中美刚刚完成一轮高层会谈后不久。美方还未来得及庆功,转头就被现实狠狠抽了一耳光。这两架飞机目前依旧“失联”,而“尼米兹”号也即将退役,没想到最后一幕竟如此难堪。 从战略层面看,这场事故暴露了美军多重困境。长期的高强度部署和全球奔波让美军疲态尽显,航母战斗群马不停蹄地跑遍全球热点海域,人员心理与装备系统都承受巨大压力。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一次操作失误都可能酿成大祸。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军这些年在南海的高频“秀肌肉”,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影响力,反而频频出丑。一次F-35坠海还可以说是偶然,两次军机连环坠毁就绝非巧合。这背后是管理、训练、装备、战备状态等多方面问题的综合反映。正如郭嘉昆所言,美军频繁炫耀武力,本就是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的根源。 中方的态度则体现出大国风范。没有趁人之危、没有幸灾乐祸,而是保持克制、提出建设性建议。在自己的“家门口”,中国的深海打捞与水下探测能力已非昔日吴下阿蒙,美方心知肚明。如果美军真想尽快找到飞机,恐怕还得仰仗中方的“顺水人情”。 有外国网友调侃,这一幕简直像是美国在中国门口“表演完毕后直接摔下了舞台”。讽刺归讽刺,但这场事故传递出的信号却颇为严肃:一个全球最强军队,在关键区域接连失误,不仅让人质疑其战力状态,也让世人重新审视其在地区事务中的可信度。 历史一再证明,靠武力炫耀是走不远的。真正的安全,来自于务实的外交、稳定的合作与对地区现实的尊重。这两架美军机的坠落,不仅是一次技术事故,更是一记对霸权心态的警钟。 如今,美方仍在打捞残骸,而国际社会却已打捞出一个清晰的结论:在南海这样敏感的地缘政治舞台上,谁若逞强霸道,谁就可能摔得更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