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

物规硬核 2025-10-28 13:53:12

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言“重夺第一”,结果得意劲儿还没捂热,就被泼了盆冷水。   韩国进出口银行那82亿美元的造船融资额度,加上30%的造船补贴,确实让韩国船企在价格上有了竞争力。   但这种“补贴驱动”的模式,在2025年9月就露了馅,中国船企新接订单量达到138万修正总吨,市占率57%,韩国却只占了23%。   更让韩国头疼的是,中国在高端船型上实现了突破,江南造船的LNG船建造周期压缩到了18个月,精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数字化管理系统让外籍船东挑不出毛病。   反观韩国,供应链问题导致交付延期,客户流失成了常态,这“重夺第一”的口号喊得响,可实际交付能力却跟不上。   马士基的40艘大单,算是彻底撕开了韩国造船业的遮羞布,中国船厂给出的17000TEU级LNG双燃料船,报价和韩国15000TEU级传统动力船差不多,但运力提升了13%,碳排放还降低了30%。   这种“加量不加价”的竞争力,背后是中国造船业的技术积累,现在中国船企机器人焊接技术普及率超过80%,智能涂装车间减少了人工误差,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设计-建造-物流全流程协同。   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手持订单量已经达到2.4亿载重吨,占全球65%,高端船型订单占比从2020年的35%跃升到了2025年的58%。   当然,韩国在超大型LNG船领域还是有点底子的,市占率90%,单船造价1.2亿美元,是中国同类型船的3倍,但这种“高价值”模式正面临挑战。   中国在FLNG领域取得了突破,沪东中华承接的全球首艘27.1万立方米LNG运输船,交付周期比韩国短45天,租金收益率却高出12%。   更重要的是,中国造船业形成了“设计-建造-运营”全链条优势,中船集团旗下的船级社、融资平台、物流网络形成了闭环,这是韩国单靠船厂难以复制的生态竞争力。   站在行业转折点回望,韩国媒体的狂欢更像是一场“自嗨”,全球造船业正在经历绿色化、智能化革命,中国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创新实现了“弯道超车”,而韩国如果无法突破供应链瓶颈和交付效率,所谓“重夺第一”终将是镜花水月。   中国造船业能崛起,本质是整个工业体系的系统性升级,从“跟跑”到“领跑”,靠的不是个别船企的突围,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进化。   但咱们也得清醒认识到,高端船用发动机、特种钢材这些核心技术还有短板,国际贸易摩擦带来的供应链风险也不能忽视,未来应该聚焦三大方向:   一是深化绿色技术研发,在氨燃料、氢燃料船领域抢占先机。   二是推进智能化改造,把5G、AI深度融入造船流程。   三是构建全球服务网络,从“卖船”向“卖服务”转型。   只有持续突破技术壁垒,完善产业生态,才能在全球造船业变局中站稳脚跟。   这40艘大单引发的震荡,恰是中国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的里程碑,咱们得抓住这个机会,继续往前奔!

0 阅读:1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