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违约,召回了在华科学家。临走时,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研究专家,即便我们离去也无妨。” 王淦昌1907年出生在江苏常熟,小时候父母就没了,全靠外祖母拉扯大。他从小就爱学,靠自个儿努力,1925年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那时候清华物理牛得很,他跟着叶企孙和吴有训俩老师,学了扎实的本事。1929年毕业后,没急着找工作,而是想着再深造。1930年,他就去了德国柏林大学,拜莉泽·迈特纳当导师。这位导师在核裂变上是大拿,王淦昌跟着她没少钻研实验。 在德国留学时,王淦昌脑子活络,提出用云室来探测中子。这想法挺前卫,虽然当时没马上用上,但后来英国的查德威克拿这个思路改了改,就发现了中子,还得了诺贝尔奖。王淦昌没计较这些,1934年拿了博士学位就回国了。先在山东大学当教授,教物理课,带学生做实验。后来转到浙江大学,继续干这行。抗日战争打起来,学校搬来搬去,条件苦,但他没撂挑子,坚持上课,还带出一批学生,比如李政道,以后也拿了诺奖。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王淦昌被派到苏联去学核技术。那时候国际形势紧,能学点东西不容易。他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埋头研究,学了核反应和粒子物理。回国后,他就直接投身核武器项目。1960年苏联撤专家前,他在那边的工作正好快结束了,还领导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这在国际上也算个成果,得过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奖。 1960年,中苏关系闹僵,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把所有在华专家都召回去了。不仅人走,还带走了大批技术资料和设备。中国核武器研究所一下子空了,很多项目停摆。研究人员面对空荡荡的实验室,急需找出路。就在专家撤离那天,一位苏联专家私下对研究所的人说,你们有王淦昌这个人就行,他是核武器研究的行家,没我们也能成事。这话不是随便说的,它反映出苏联那边对王淦昌能力的认可,也给中国团队打了气。 王淦昌接到国内命令,马上从苏联赶回北京。到了核武器研究所,他当上副所长,负责带队攻关。没有外援,他就组织大家从头干起。先是中子点火装置,这东西是原子弹的核心,他领着团队用手算和简单实验,一步步试。铀浓缩技术也卡壳了,王淦昌指导大家从材料提纯入手,搞扩散法和离心法的研究。设备缺,他就让团队用国产东西凑合,边学边改。 整个过程,王淦昌强调自力更生。团队分成小组,分工明确,有的管理论计算,有的做爆炸模拟。他亲自查资料,审方案,确保方向不偏。几个月下来,研究慢慢恢复。面对技术空白,他们反复实验,调整参数,从失败中找经验。苏联撤走后,中国核项目没垮,反而靠王淦昌这样的骨干,逐步填补了空缺。这段经历,成了中国核自立的起点。 王淦昌不光带队,还参与具体工作。比如在起爆装置上,他组织上千次炸药爆轰试验,从1958年就开始,在河北怀来县的山脚下干。1963年,又转到青海高原,海拔3000多米,继续聚合爆轰实验。条件差,但他坚持下来。团队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备测试场,他也去现场指导。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这标志中国成了核国家。王淦昌在项目里管关键技术,从核材料处理到链式反应控制,都是他把关。爆炸后,国际上震动大,中国打破了核垄断。没多久,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也爆了。王淦昌领导团队建模型,测试聚变原理,比美国还快几年。 氢弹成功后,王淦昌没停手。他提出用高功率激光驱动核聚变,这想法独立于苏联的巴索夫,成了中国激光聚变研究的开端。后来,这构想进了国家高技术计划,也就是863计划。他在研究所写报告,推动实验启动。从1961年起,王淦昌隐姓埋名17年,用化名王京,在基地工作。家人不知道他在哪,只知道是为国家干大事。 1969年,王淦昌当上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领导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那是9月22日,在高海拔地方,他用氧气瓶扛着缺氧,指挥测试。之后又领第二次和第三次地下试验。这些试验巩固了中国核能力。他还研究防电磁脉冲技术和核爆炸探测,推动核电发展,1980年建议建20座核电站,包括秦山和大亚湾。 王淦昌的贡献不止核武器。他是中国核物理、宇宙射线和粒子物理的奠基人。早年提出探测中子和中微子的方法,虽然没拿奖,但影响大。1950年代建了中国第一个宇宙射线实验室,在云南落雪山研究中心干了几年,收集上千新粒子记录。1982年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8年12月10日,他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1999年,国家给他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钱三强等人一起表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