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很多第一代华人来了美国,依靠自己的专业技能在科技公司、高校和医疗行业打拼。他们本来以为,只要孩子用功,成绩好,将来一样有好出路。 可是到了第二代,孩子再懂事、分数再高,最终还是大多变得跟身边其他族裔的普通人没太大差别。这不是什么巧合,背后的原因其实早就埋下了。 在美国,真实的竞争根本不光是成绩。美国职场除了看专业能力,更看一个人会不会争取资源和表达意见。很多华人工程师明明技术一流,却总是在升迁的时候被边缘化。 别人抢项目、争功劳、打小圈子,人家都能鼓足勇气据理力争,偏偏不少华人不喜欢出头,遇到不公选择忍气吞声。 其实这不是个别人这样,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觉得忍让是美德,认为自己少说话多做事就行,但现实往往并不会奖赏沉默。 除了性格偏向内敛,更大的难题就在于社群不抱团。印度裔和黑人群体,出了什么事,很容易有组织、有头有脸的人站出来帮忙,无论是职场不公还是社区资源争取,他们都能一起行动。 尤其印度裔在科技和商界,大家能互相帮忙,找工作、做生意都靠圈子。反过来看华人社区,表面上人人努力,其实内部竞争特别激烈。 开个餐馆,大家抢生意,经常斗得两败俱伤,弄得自己人还拖自家人后腿。像一些高学历华人想创业,隔壁立马有人模仿、甚至抹黑。该合作的时候没人合作,大家更怕别人沾自己光,对外挺被动。 华人第二代成长环境看似优越,实际上却很孤单。在学校遇到歧视,他们少有组织的力量撑腰,出了问题,更多是家长悄悄去找老师,不善表达诉求,反而让不公平成了一种常态。 等到上大学和工作找机会,其他族裔的孩子早早就有长辈、亲戚、同乡各种资源帮衬,而华人孩子多是靠自己,缺少有力的人脉和集体助推,竞争力自然打了折扣。 长期以来,华人投票率低,声音分散。黑人社区能争取到各种补助和权益,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代表说话;印度裔选民能影响政策,是因为他们懂得集中投票,意见一致。 华人这边,经常各说各的,意见不统一,结果是利益被忽略,孩子上学、社区资源、甚至学区划分都吃亏。 其实第一代华人之所以起点高,是因为他们带来了国内积累的顶尖本事。但到了第二代,需要的不仅是成绩和工作能力,更是社区支持、资源整合和为自己争取权益的勇气。 美国社会拼的就是谁能抱团、谁的话语权足,谁能借势赢得更大的舞台。否则再努力,最后还是被边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