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41年,新四军击毙了100多名日军,不久,日军派人来索要尸体,罗炳辉笑道:“要尸体,尽管来取,但来的时候,要举白旗!” 1941年的暮春,新四军副师长罗炳辉,设计了一套“梅花桩战术”,这玩意儿可不只是个好看的阵法名字,它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立体战场。 梅花桩战术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完全是“看地吃饭”,罗炳辉吃透了皖东这片丘陵起伏、河网交错的地形,知道日军那种大部队集团冲锋在这儿施展不开。 他干脆反其道而行之,把部队像五片花瓣一样撒出去,每个组都能单打,又能互相掩护,一张为敌人量身定做的大网就这么铺开了。 1941年4月17日,七百多名日伪军杀气腾腾地扑向金牛山,一心想活捉罗炳辉去南京领八万大洋的赏钱,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正一头扎进这张网的中心。 等日军主力进了大陈庄,东边丁家山头的重机枪和西边泉水寺的迫击炮同时开火,一下子就把他们的队形撕得粉碎。 那些习惯了协同作战的日军彻底懵了,被分割包围后,成了没头苍蝇,而新四军的战士们,从坟包后、水渠里、牛棚中神出鬼没地钻出来,他们手里那种灌满铁钉、抹了粪毒的土制“梅花钉”,炸开后专治各种不服,让侵略者在极度痛苦中倒下。 金牛山一仗,日伪军伤亡惨重,但这还不算完,梅花桩战术最绝的“收尾”,是在枪声停了之后。 日军有个规矩,战死者的骨灰必须带回国,不然部队士气就崩了,按他们的话说“脊梁骨会断”,日军指挥官村田只好硬着头皮派人来谈判。 机会来了,当时罗炳辉正坐在村口的磨盘上,听完来意,他把一个条件砸了过去:“要收尸可以!叫你们的人打着白旗来,少一面旗,就多留一具尸体!”这话简直是诛心,对当时的日军来说,打白旗比战败砍头还耻辱。 罗炳辉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把军事上的胜利,变成一场精神上的公开处刑,两天后,六辆插着白旗的日军卡车,慢吞吞地开进了金牛山,这哪里是收尸,分明是一场被安排好的受降仪式,梅花桩战术的威力,在这一刻,早就超越了枪炮本身。 这场独特的“仪式”,很快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狂欢”,沿途的老百姓拿着粪勺围观,放牛娃抄起牛粪和泥巴就往那面刺眼的白旗上砸,老大爷的嘲讽声更是毫不留情,这场景告诉所有人,老百姓不再是无力的旁观者,他们也是这场胜利的主角。 伪军司机羞愧得把脖子缩进领口,南京的伪报纸只能撒谎说“皇军体恤将士遗骸”,可茶馆里的说书人早就把“罗师长教鬼子学做人”的故事传开了。 而这座精神丰碑的核心,就是罗炳辉自己,这位奴隶出身的将军,身体早已被弹片和疾病严重侵蚀,指挥完战斗就吐血是常事。 可就是这副病体里,藏着一副钢铁般的意志,1946年,当他生命耗尽倒在作战地图上时,身下还压着那份早已泛黄的金牛山捷报,梅花桩,从一个战术,最终变成了一座丰碑,刻着一个民族永不弯曲的脊梁。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80秒重温抗战大捷 | 新四军尖刀插入日伪统治心脏 梅花桩战术打得敌人晕头转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