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中国一个安世还不够?欧盟主席盯上了中国又一优势产业,宣称欧洲“重大商业机遇”到来,而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不懈努力对抗首要竞争对手”,也就是中国。 这已经不是欧盟第一次对中国优势产业下手了。 就在上个月荷兰刚援引1952年的冷战法案,以“治理缺陷”为由接管了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冻结资产还暂停了中方负责人职务。 安世可不是小公司作为全球顶尖汽车芯片厂商,它的车规级MOSFET零件市占率高达15%,东莞工厂承担着七成产品封装。 这一抢直接引发供应链危机,欧美车企都警告芯片库存只够维持几周。 谁知道抢完半导体还不够冯德莱恩这次盯上的是中国“新三样”就是我们熟知的电池、光伏板和电动汽车。 她在信里特意强调中国占了欧盟68%的电池进口和75%的光伏板进口,这话里的火药味藏都藏不住。 更耐人寻味的是她的说法:“这对欧洲是重大商业机遇,但关键要对抗中国。”合着欧洲的商机得靠打压别人才能实现?这话听着实在别扭。 可细究起来欧盟哪来的底气说这话?先来看看它自己的减排底2024年排放量比1990年只降了48%,离2030年55%的目标还差7个百分点每年得多减排1.4个百分点才能补上。 更别提内部更是吵成一锅粥,德国、荷兰咬死外国碳信用额度不能超10%说要保产业竞争力。 波兰这边却急得跳脚非要提到20%,不然10万个煤炭岗位就得没了电力系统都可能崩。 更离谱的是今年欧洲野火让森林吸碳量降了12%,德国、瑞典立马补了规矩称森林吸碳不行就不能逼工业加速减排,结果刚定的目标转头就给自己留了退路。 内部矛盾更是一堆没解决,冯德莱恩却忙着对中国放狠话这操作实在反常,直到看了美卡两国给欧盟的警告信才算摸清了门道原来欧盟这是在给美国递“投名状”。 美国和卡塔尔上个月联名发函,威胁欧盟要是不修改《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就暂停液化天然气出口增量。 要知道欧盟现在16%的天然气靠美国4%靠卡塔尔以后还得更依赖人家。 更早在7月美欧就签了协议,欧盟得在2028年底前买够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液化天然气占了六成以上。 冯德莱恩刚喊完对抗中国美国就承诺优先保障它2026年的气供应,这交易太明显了,可是欧盟忘了中国才是它绿色转型的“关键供应商”。 今年1到9月中国对欧出口的锂离子电池同比涨了12%,高效钙钛矿光伏板成本比欧洲同类低30%,德国、西班牙的光伏电站都靠这些建起来的。 反观欧洲企业可比政客清醒多了,去年中欧贸易额8471亿欧元,比美欧贸易还多1200多亿。 大众今年在华投了200亿建6个新能源基地,宝马沈阳工厂成了它全球最大电动车生产中心。 就连被欧盟列入“规避俄制裁”清单的中国石油企业,之前还在给德国炼厂稳定供原油,制裁一出来欧洲内部“不能断能源供应链”的呼声立马就起来了。 在关键原材料上他们更是慌得一批,欧盟98%的稀土依赖进口数字领域从云服务到AI模型全靠美国。 现在又想用“贸易武器库”搞反制可连对美国加关税都不敢威慑力在哪? 冯德莱恩大概忘了,产业竞争靠的是技术和效率不是打压对手。 中国光伏从被制裁到占全球八成份额电动车能出口到全世界,靠的是持续创新不是谁让出来的。 欧盟要是真想要“商业机遇”该做的是补自己的短板,而不是拿中国当“背锅侠”。 可现在呢?他们政客在台上喊得凶企业在台下忙着和中国合作,这种分裂能成事儿吗? 最后恐怕只会让欧洲消费者多掏能源账单,2040年的减排目标也变成空谈,现在抢安世已经引发了芯片危机,再盯着“新三样”不放,欧洲到底能得到什么? 是美国的天然气,还是越来越大的转型压力?这账怕是越算越亏。 大家觉得欧盟这波“对抗”能成吗?中国该怎么应对这种针对性打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信息来源:海峡网,《冯德莱恩直指中国》2025-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