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释强烈统一信号。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6日报道:“央视在10月25日台湾光

景铄看科技 2025-10-27 17:44:32

大陆释强烈统一信号。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6日报道:“央视在10月25日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日当天,发布康熙年间水师攻台电影《澎湖海战》的预告片,被视为继潜伏台湾谍战剧《沉默的荣耀》后,大陆推出又一‘统战’影视作品。”   选择在台湾光复日这天发布影片预告,本身就不是一个“随手为之”的安排。光复日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是台湾从日本殖民统治中回归中国的重要节点。   而《澎湖海战》这部影片所再现的历史背景,则更进一步追溯到了清朝统一台湾的战争过程。   两个时间点,一个从近现代的抗战胜利出发,一个从清代的统一战争切入,构成了时间轴上的双重呼应。   这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通过影视语言,强化“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历史脉络与现实逻辑。   过去几年中,主旋律影视剧在观众中的接受度不断提高,不再是“硬灌鸡汤”的代名词,而是逐渐变得更有情感温度与叙事张力。   《沉默的荣耀》之所以引发广泛讨论,一方面是因为其谍战题材本身具备紧张感,另一方面则是剧中对两岸关系的隐喻处理,恰到好处地刺激了观众的情绪。   《澎湖海战》与之相比,虽然背景设定在更早的历史时期,但其目标受众并不局限于历史爱好者,而是面向全体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   这代人对台湾问题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当代媒体呈现的方式,而非课堂教科书。《澎湖海战》的推出,正是一次借助文化消费渠道强化历史认知的尝试。   这种认同感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历史的伤痕、现实的复杂、舆论的拉锯,使得两岸议题始终敏感。   但正因为如此,文化领域的表达方式反而显得更加重要。相较于枯燥的政策解读,影视作品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价值观的传递。   这并不意味着影视取代政治,而是文化成为政治意图的一种温和表达形式。尤其是在当今全球舆论场高度碎片化的背景下,谁能掌握叙事权,谁就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占据主动。   此外,选在台湾光复日发布影片预告,也是在对岛内某些“去中国化”思潮做出回应。近年来,台湾部分政治势力不断淡化光复节的纪念意义,试图将这段历史从民众集体记忆中抽离。   而此次大陆通过主流媒体发布抗倭历史背景下的影视作品,等于是在文化层面对“历史遗忘症”进行一次强力反制,提醒全体中华儿女,台湾的历史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割裂的,它是中华民族整体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然,影视作品所承载的功能远不止于历史教育,它也是情感认同的桥梁。在当下两岸交流日渐复杂的背景下,如何在青年一代中传递正确的国家认同,成为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   而《澎湖海战》的推出,正是一次有针对性的文化回应。它试图通过影像叙事,在年轻观众中唤起对历史的兴趣,进而引导其思考更深层的国家认同问题。   不难看出,这一系列文化动作背后,所传递的信号已经十分清晰。统一不是某一时刻的决定,而是一个过程,是战略、是历史、是文化、是民心的共同汇聚。   而大陆对这个过程的掌控,正在从政策层面延伸到文化软实力层面。在这个过程中,影视作品不仅是载体,更是一种主动出击的工具。它不像军事或外交那样显性,却能在观众心中留下更深的印象。   《澎湖海战》的预告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其背后所承载的意图却远不止于“讲个故事”那么简单。这是一场文化战场上的“定向投放”,也是一次关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叙事重构。 素材来源: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电影《澎湖海战》发布最新预告:统一台湾,势不可挡! 2025-10-26 09:32·大湖观察

0 阅读:118

猜你喜欢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