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真动手了!2300吨钢材流向以军工,钢铁巨头涉种族灭绝。 平时欧洲对外表态很整齐,话说得很足,西班牙这回没停在话头上,直接把案子立起来了。 10月24日,西班牙国家法院把调查程序开了,卷宗写着Sidenor的总裁贾纳加,还有两位高管,罪名放在案头的名字不轻,涉嫌共谋种族灭绝,共谋危害人类罪。 焦点只有一个,2300吨军用级特种钢,没有拿出口许可,票据做成民用名目,找第三方公司中转这一套,货最后落在以色列军工企业IMI的库里。 流程怎么走的行内人都懂,账面干净不代表链条干净,这家公司不是不清楚去向,材料会进加沙战场的体系,照样把船开了,单子照签。 特种钢拿来干什么不用多解释,装甲车体的外壳,火箭壳体,结构件,抗冲击的护板,做出来就是扛得住打击的那类东西,用到哪一眼就知道。 一般遇到这种事,很多国家会把节奏放慢,先说合规整改,再罚一笔钱,媒体一轮报道过去就淡了,这次西班牙把程序往前推,法院介入,媒体盯着,议员表态,节拍没松。 为啥点名是西班牙,临时起意不像,前面铺垫在那摆着。 从2023年巴以冲突打起来,马德里这边就一直把立场摆到台面,到了9月,干脆把禁令做成法,叫全面武器禁运法案,军民两用范围往下拉,材料设备一并纳入,不能给以色列出任何可能转成军用的东西。 清单里不止枪炮,航空燃料也在里面,无人机零部件在里面,软件也在里面,能支撑作战系统的环节都被写进去,一条线拦住。 法案过了一个月,Sidenor这批货就冒出来,报关名还是民用钢,票据看起来顺,法院把链条往回捋,发现还是老路子,商业发票做成一套,转运点放在中东,试图洗白路径。 这回没避过去。 把事挑出来的,不是政府内部的人,也不是同行对手,是一个亲巴勒斯坦的民间组织,加沙正义联盟,用商业情报的办法把这票钢材一路追到IMI,资料打包送到法院,案件也就被推上台面。 11月12日,三位高管要出庭,量刑的上限摆着,最重能到30年。 在欧洲这种定位的案子不常见,军售链条相关的人走到刑责这一步,过往案例数量不多,企业高管站在被告席的画面更少。 有人会问,2300吨钢,怎么就扯到共谋种族灭绝,关键不在吨位,在于态度和规则。 一边国家把禁运写进法里,外宣口径强调遵守国际法,另一边本国龙头企业把军用材料送进冲突方的工厂,这不是一般合规环节的断裂,是对外部信用的损伤,加沙人员伤亡数字每天在更新,妇女儿童占比也在报告里出现,国际刑事法院对内塔尼亚胡已经有逮捕令,西班牙是罗马规约缔约国,有配合司法程序的义务。 国家级法院不动就会留下空档,履约和执法对不上。 这次动手,更像是在把自家信用补齐。 也是一条外交路径的延长线。 首相桑切斯的班子,把人权外交当成工作基准,经济利益往后放一格,国际法原则往前顶,把政策落到文件里,不停留在表态上。 国内场面也不轻松,呼声党马上出来发声,说政府把法律工具拿去推进意识形态外交,禁运你可以做,企业做生意你用重锤敲,是不是伤到本国产业,这话抛出来,很快就成了一个争论点。 Sidenor不是小厂,特种钢全国第二,年产能180万吨,客户名单铺开能铺到好几个洲,这次牵出来,一条军民两用的出口链也被照到,灰色地带被摁亮了。 把视野放大,欧洲军工供应链的走法,很多都是类似路径。 德国莱茵金属不在明面上直接供,子公司绕瑞士和阿联酋把货转出去,捷克ZB集团干脆在以色列设厂,法国的Nexter被指用零部件合资的方式过禁令,行业里并不稀奇。 圈里人都清楚,欧盟框架一套,企业操作一套,账面合规,路径灵活。 西班牙这一下,相当于掀开一角,周边国家看在眼里,心里要开始算,跟着查还是把账封住,当没看到。 欧盟外长博雷利给了支持,说这就是对罗马规约的履行,他那句国际法不是随便挑的菜单,喜欢才执行,不喜欢就放着,话抛出去,听的人不止西班牙,听的人还在特拉维夫,也在那些装静音的欧洲首都。 所以这案子不只盯着某个高管,指向的是一整套灰色运行逻辑,第三国转口,军民两用的包装,禁运线上绕行,全球军品流通早就有了这种形态。 这次西班牙把箱子打开,愿意这样做的国家数量不多。 对中国这边,也有可以放在桌面上的启示。 一边我们一直讲负责任大国,军贸合规要严,另一边世界军工体系里的灰色贸易有市场,话语和做法不总是同一套,西方的对外口径和落地操作经常分层,另外一个点更直白,战略物资溯源越来越敏感,卖出去的不只是钢,是一段链条的一部分,只要被认定有军用风险,一张法院传票就可能把企业拖进消耗。 欧洲动手不等于自我证明更纯粹,是国内政治和舆论把节点推到这,程序必须走。 Sidenor的结局大概率能看见轮廓,罚款,管理层调整,认罪协议,把流程走全,信号已经放出去了,谁再用同样方式跑单,下一次被点名可能就是另一个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