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参加腾讯一档节目,主持人杨国安问他,国内汽车自动驾驶技术跟海外还有多大差距,结果李想直接回答技术没差距,国内只是缺点算力。杨国安听到后,表情有些吃惊。 曾经,汽车被定义为工业时代的交通工具,而在理想汽车的战略布局中,它早已朝着AI时代的空间机器人演进。 李想始终强调,电动化只是产业发展的上半场,真正决定终局的是智能化的竞争。 这一判断并非一时兴起,早在2022年9月,当多数人还将AI视为抽象概念时,理想汽车就已将其确立为公司级战略,并在2023年初正式对外公布。 ChatGPT的爆发,不过是让这一既定战略更快地走进了公众视野。 这样的战略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实打实的技术积累和资源投入之上。 理想汽车每年在人工智能的模型、算力与基建方面投入超六十亿元,这一规模在汽车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这份投入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自研的VLA司机大模型从预训练到世界模型生成,全流程都与国际顶尖水平保持对齐。 更重要的是,国内复杂的交通环境为技术发展提供了独特优势,电动车与行人混行的多样场景,让理想汽车积累了超过三十亿公里的行驶数据,这些真实路况下的数据,成为训练AI模型最宝贵的养料。 在晚高峰的北京东三环,搭载VLA模型的车辆能够从容应对加塞、施工改道等复杂情况,用实际表现印证了技术的可靠性。 2025年3月,理想汽车的MindVLA在英伟达GTC大会亮相,短短五个月后便随理想i8同步交付,9月又成功推送至全量ADMax用户,这样的落地速度,展现了技术转化的强大能力。 当技术实力达到一定高度,对行业的认知自然会发生转变,这一点在那场腾讯访谈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主持人杨国安六十多岁,有着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背景,还曾在腾讯、阿里、碧桂园等多家知名企业担任高管,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让他习惯了用传统视角看待行业发展。 在他的认知里,西方在前沿技术领域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国内企业更多是跟随者的角色,因此李想的回答才让他感到意外。 但以李想为代表的新生代企业家,成长于中国产业快速崛起的时代,他们身上没有跟随者的思维枷锁,反而带着一股争夺产业主导权的冲劲。 在他们看来,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导者,这种认知差异,本质是中国产业从追赶走向引领的必然过程。 李想在访谈中提到的算力不足,并非技术层面的短板,而是行业发展到现阶段面临的共性挑战。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车端模型的参数规模正朝着几十亿、上百亿的级别迈进,这对终端算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AI强化训练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推理卡提供支持,这些硬件资源的短缺,就像战场上粮草未备充足,并不代表军队的作战能力不行。 面对这一问题,国内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破局之路。 通过车路协同的方式,将部分算力需求转移到路侧设备上,有效降低了单车的硬件成本,即便是十万元级别的车型,也能具备不错的辅助驾驶能力。 反观海外市场,要么是通过在单车上堆砌大量硬件来提升性能,导致整车成本居高不下,要么是将自动驾驶作为高价选装配置,动辄需要花费一万多美元,这种模式显然难以实现技术的普及。 国内的方案用更经济、更灵活的方式,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了技术进步的红利,这正是中国智慧在产业发展中的体现。 正视挑战的同时,理想汽车也对行业未来有着明确的预判。 李想认为,最快三年,最慢五年,全自动驾驶汽车就将成为现实,而这种汽车也将成为物理世界中最大的人工智能终端。 到2030年,有望出现规模超越苹果iPhone的智能汽车企业。 这样的预判并非空想,而是基于实打实的技术积累、持续的资源投入和清晰的战略布局。 汽车产业的竞争焦点已经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而在这场新的赛道上,中国企业凭借数据优势、技术创新和贴合市场的发展路径,已经占据了有利位置。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