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压根没想到,这次和伊朗干完架,最肉疼的不是打仗花了多少钱,而是被导弹残骸砸

宝林谈古论今 2025-10-27 09:51:31

以色列压根没想到,这次和伊朗干完架,最肉疼的不是打仗花了多少钱,而是被导弹残骸砸坏的房子、商场、办公楼……修起来简直是个无底洞! 谁能想到伊朗那轮超过370枚弹道导弹的袭击,会给后续留下这么大的麻烦。新华社都报了,以色列有30处地点实打实被击中,特拉维夫的商场、佩塔提克瓦的办公楼,还有海法的发电厂和炼油厂都没能幸免。 这些地方可不是农村的小平房,随便修修补补就能用。就说海法那炼油厂,钢结构的厂房被导弹掀了顶,储油罐也炸出了裂缝,要恢复生产,光清理废墟就得先花一笔钱,更别说重新采购设备、重建厂房了。 最要命的是这些损毁建筑的评估工作就藏着不少坑。加沙那边清理废墟时混着遇难者遗体和未爆炸物的情况,在以色列这些受损点也一样存在。 特拉维夫有栋写字楼被导弹碎片砸中了承重墙,工程师得先派排爆人员排查危险,再搭起支撑架防止二次坍塌,光是前期勘察就得耗上十天半个月。 更头疼的是有些老建筑,本来就有历史保护价值,修复时不能用普通建材,得专门从欧洲定制,光材料运输的时间和费用就比新建一栋楼还折腾。 建材和人工成本早就在冲突期间涨得没边了。以色列本身很多建筑材料依赖进口,冲突一爆发,港口一度暂停运营,钢筋水泥的价格直接翻了倍。 有当地建筑商在采访里吐槽,以前修复一套受损的商铺也就几十万新谢克尔,现在光加固楼板的特种钢材就得这个数。而且熟练的建筑工人大多被征去参与军事工程,民用建筑修复得高薪从国外挖人,人工成本比平时高了三成还多。 更让以色列肉疼的是保险这块根本指望不上。多数财产保险条款里都写着战争损失不予赔付,那些被砸坏的商场和办公楼,业主只能自己掏腰包。 有个连锁商场老板算过账,他在布内布拉克的分店整个三层都被导弹残骸毁了,从清理到重新装修再到恢复营业,至少得投8000万新谢克尔。这笔钱对中小企业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只能等着政府补贴,可政府的钱早就被军费占得差不多了。 以色列的财政状况早就经不起这么折腾了。2025年的国防预算已经飙到1100亿新谢克尔,占了GDP的9%,后来内阁又追加了90亿美元的预算,几乎全砸在了防务上。 更糟的是2024年的赤字已经占到GDP的6.8%,信用评级都被下调了。现在要挤出钱修建筑,只能从其他部门砍预算,极右翼议员负责的国家安全部都被砍了经费,更别说教育、医疗这些民生领域了。 那些受损的民生设施更是拖不起。海法发电厂被击中后,周边小区一度停电,虽然临时搭了发电机,但要彻底修复得花几个月。 还有些居民楼被导弹碎片砸穿了屋顶,现在天气转热,住户只能临时住在帐篷里,政府承诺的临时安置费迟迟没到位,因为财政账上根本没余钱。有市民在抗议时举着标语说,打赢了仗却没地方住,这胜利太讽刺了。 更长远的麻烦是这些损毁还影响了经济复苏。特拉维夫那些被砸坏的办公楼里,本来驻着不少科技公司,现在员工只能居家办公,项目进度拖了一大截。 有经济分析师算过,光是这些企业的停产损失每月就有上亿美元,而修复办公楼至少要半年,这笔损失还得接着涨。加上游客因为安全问题不敢来,靠旅游业支撑的中小商户也跟着倒霉,整个经济链条都因为建筑损毁陷入了停滞。 现在以色列政府也没拿出像样的解决方案。有人提议向美国申请专项援助,但美国自身也在缩减对外开支,未必能批下来。 还有人建议发行重建债券,可现在以色列的信用评级不高,投资者根本不买账。内塔尼亚胡政府忙着应对政坛纷争,对重建这事只能先拖着,可越拖修复成本越高,那些破损的建筑就像一个个不断膨胀的债务气球,啥时候破都不知道。 说到底,以色列当初可能算过打仗要花多少导弹钱、战机燃油钱,却没算过战后重建这笔糊涂账。加沙那边重建要花700亿美元的例子就摆在那,以色列这些高价值建筑的修复成本只会更惊人。 这场仗打完,军事上的输赢还不好说,但经济上的窟窿已经实实在在摆在那了,这笔账怕是未来好几年都算不清。

0 阅读:0
宝林谈古论今

宝林谈古论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