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中国GDP有多少,每年涨5%左右,不紧不慢,达到218万亿人民币。如果美元汇率7,则为31万亿美元,人均GDP2.2万美元,达到初等发达国家水平,如果美元汇率6,则为36万亿美元。 彼时欧盟GDP20万亿美元,日韩6万亿美元,英国4万亿美元,澳加4万亿美元。 中国GDP约等于欧日英澳加。美国为维持世界第一,加大吸血欧日韩英澳加的力度。 欧日韩英澳加表示不服,联手对抗美国的剥削,美元霸权地位岌岌可危。 2050年,美元霸权崩塌,美国就像第二个苏联,加州德州等实力强大的州独立,剩下的美国如同现在的俄罗斯,军事依然世界前三,经济一般般。 这个推演看着过瘾,但得先掰扯清楚一个关键——5%的年增速,可不是“不紧不慢”那么简单。要知道,当经济体量突破200万亿规模,每增长1个百分点,背后都是上万亿的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全年GDP总量。过去十年,中国从54万亿冲到121万亿,增速从高速逐步放缓到中高速,而2035年要维持5%的增速,靠的早已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科技突破、产业升级带来的质量提升。就像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未来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制造,这些才是支撑增速的核心动力,绝非凭空而来的数字游戏。 汇率的变量更值得细品。7和6的差距,背后是中国经济话语权的天壤之别。能让汇率稳定在6区间,意味着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已经大幅提升,国际贸易中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可能早已超过三成,大宗商品定价不再被美元绑架。想想现在,我们买石油、铁矿石还得看美元脸色,而2035年,人民币成为全球主要结算货币之一,汇率自然能保持强势。这不是凭空臆想,看看现在越来越多国家加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就知道这个趋势早已在酝酿。 最有意思的是大国博弈的逻辑转变。美国要维持第一,就必然加大对盟友的“收割”——毕竟自己的产业空心化越来越严重,只能靠美元霸权、科技垄断和军事威慑来抽血。但盟友们也不是傻子,当年日本广场协议被割韭菜,欧盟被美国监听、制裁,日韩澳加为美国的地缘政治买单,这些旧账早就在心里记着。当中国GDP能顶得上他们几国之和,一个清晰的新选择摆在面前:是继续被美国吸血,还是和中国搞平等合作?答案不言而喻。 这种转变其实已经有苗头了。现在欧盟在推进数字欧元,日韩在扩大本币结算范围,英国也在寻求和中国的贸易新通道。到了2035年,当他们的经济总量加起来都不如中国,联合起来对抗美国剥削就成了必然。比如美国再想让他们禁用华为5G、限制半导体出口,恐怕没人会乖乖听话;美元潮汐收割时,他们可能会联手抛售美债、启用非美元结算,这些动作叠加起来,美元霸权的根基必然松动。 但要说2050年美元霸权就彻底崩塌,美国分裂成“第二个苏联”,还是有点太乐观了。美国的军事力量、科技积累依然深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经济下滑,也不会轻易分崩离析。加州、德州就算有独立倾向,也得掂量掂量——脱离美国后,他们的科技企业、军事基地如何存续?国际话语权又该如何保障?更可能的情况是,美国从“全球霸主”退回到“区域强国”,各州权力扩大,联邦政府影响力减弱,而不是彻底分裂。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点:中国从来不是要取代美国,而是要构建更公平的国际秩序。2035年的中国,人均GDP刚到初等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大量发展任务要完成,根本没心思搞“霸权”。我们追求的是和各国互利共赢,就像现在的“一带一路”,不是要控制谁,而是要一起赚钱。这种理念,恰恰是吸引欧日韩英澳加与我们合作的关键,也让美国的“阵营对抗”越来越没市场。 说到底,这个推演的核心价值,不是预测具体数字,而是揭示了一个趋势:世界经济的重心正在东移,单极霸权的时代终将过去。美国如果执迷于“吸血盟友”“遏制中国”,只会加速自身的衰落;而中国保持稳定增速、坚持互利共赢,自然会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2050年的世界,不会是“谁取代谁”的零和博弈,更可能是各国相互制衡、合作共存的新格局——美国依然是军事强国,中国是经济引擎,欧洲、日韩等各自发挥优势,这才是更符合现实逻辑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