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的肉便宜,本质是“规模效应压成本+流通模式提效率”,但也和肉品来源、品质定位直接相关,不能简单说“好”或“差”,得从几个角度拆开来聊。 首先是采购和供应链优势。超市尤其是连锁超市,拿货是“批量集采”,比如一家区域连锁可能一次性从屠宰场订几十吨肉,量大就能压价,就像我们买东西“批发比零售便宜”。而且超市有固定的供应链,从屠宰场到门店直接对接,省去了批发市场、个体摊贩这些中间环节,每少一层中间商,价格就能降一点。反观菜市场摊贩,大多是小批量进货,中间环节多,成本自然降不下来。 其次是肉品的“差异化定位”。超市里便宜的肉,很多是“冻肉”或“冷鲜肉”,而非菜市场的“热鲜肉”。冻肉是屠宰后快速冷冻储存,能长时间运输和保存,采购成本更低,且可以跨区域调货,哪里便宜就从哪里进。冷鲜肉虽然新鲜,但超市通过集中屠宰、冷链运输,损耗比摊贩小(摊贩的肉放久了不新鲜只能降价处理,损耗算在成本里)。另外,有些便宜肉是“部位肉”,比如腿肉、前胛肉,这些部位不如里脊、五花肉受欢迎,定价本身就低,超市集中售卖反而能走量。 再者是超市的“引流逻辑”。肉、蛋、奶这些是刚需品,超市往往会把这些品类定低价,目的是吸引顾客来买肉的同时,顺便买蔬菜、零食、日用品等其他利润更高的商品。相当于用便宜的肉当“诱饵”,赚整体的钱,而摊贩只靠卖肉赚钱,没法这么定价。 不过也要客观说,超市肉便宜也可能伴随一些情况。比如部分冻肉储存时间较长,口感可能略逊于新鲜热鲜肉;有些超市为了控制成本,可能会选择规模化养殖的肉类,在风味上和散养肉有差异。但这不是绝对的,现在很多超市也有高端鲜肉区,价格并不低,便宜的只是基础款。 总的来说,超市肉便宜是商业运营、供应链效率和产品定位共同作用的结果,和品质没有绝对的“低质低价”关联,关键看个人对新鲜度、口感的需求——追求性价比选超市,偏爱新鲜口感选菜市场,都是合理的选择。
黄牛哭了!茅台给企业开“无限购”的新政一出来,黄牛圈子直接炸锅,连夜抛货都来
【7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