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德国媒体将事实公开,还不知道要有多少国人被蒙在鼓里。德国媒体发表文章,认为中国科学家虽然只有一名获得过诺贝尔奖,但中国科学领域却是欧洲学习的对象。 这话像泼了盆冷水,浇醒了不少还在盯着诺奖榜单评判科技实力的人。 咱们总爱纠结“为啥诺奖少”,每年诺奖揭晓都要议论一番,好像没拿奖就说明科技不行,可欧洲人比咱们实在,他们不看榜单看实效,早就用真金白银的合作跟咱们学技术了。 就说匈塞铁路吧,这可是中国高铁真正走进欧洲的第一单,北起匈牙利布达佩斯,南到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全长三百多公里,全是咱们中国团队牵头建的。 要知道欧洲的技术标准出了名的严,尤其是欧盟的TSI认证,过不了这个关根本别想在欧洲修铁路。 结果咱们不仅过了,德国铁路公司的负责人马丁测完之后直夸“这是我们跑过的最佳新建线路,几乎接近完美”,你想想,能让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说这话,技术得硬到啥程度? 现在这条铁路全线通了,塞尔维亚人可是实实在在受益了。 以前从贝尔格莱德到苏博蒂察得五个多小时,现在七十多分钟就到了,当地年轻人骑车几分钟到车站,一小时就能到公司上班,工程师布兰卡都说终于有更多时间陪家人了。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通车仪式上都感慨,这项目给他们国家注入了强劲动力。你看,欧洲国家要是不认可咱们的技术,能把这么重要的工程交给咱们吗?这比拿十个诺奖的说服力都强。 再说诺奖那事儿,真不是咱们科技不行,是这奖本身就有“时间差”。 有个叫汪诘的科普作者算过,最近十年诺奖得主从发表论文到获奖,平均得等快三十年,最长的都超过四十年。 屠呦呦1971年就研发出青蒿素了,2015年才拿奖,等了四十多年,你想想,现在评的诺奖,其实评的是三十年前的成果。 三十年前咱们啥情况?1997年的时候,世界顶级的《细胞》《自然》《科学》杂志上,中国论文才14篇,美国都2778篇了,那时候的成果能跟现在比吗? 可现在不一样了,2020年前11个月,咱们在这三本杂志上的论文就有474篇,化学领域的研究实力都超过美国了,照这个趋势,2035年到2040年,咱们的诺奖肯定会扎堆来,这事儿急不得。 而且欧洲学咱们的可不止高铁。德国媒体那篇文章里还说了,咱们用人工智能缓解交通拥堵、搞垃圾分类的办法,他们都在学。北京、杭州那些智慧城市的经验,现在成了欧洲城市规划的参考。就说智慧交通吧,咱们用大数据算车流,能把拥堵时间缩短不少,欧洲城市堵得厉害,自然想偷师。 还有新能源领域,咱们的光伏技术、储能技术现在都是世界领先的,欧洲很多国家要实现“碳中和”,都得买咱们的设备、学咱们的方案。 以前都是“西学东渐”,宋朝的时候咱们的火药、指南针传到欧洲,推动了他们的发展,现在轮到“东学西渐”了,这多提气。 有些人总说咱们的科研“没原创性”,这纯粹是不了解情况,你去看看那些顶级期刊上的中国论文,中科大的教授研究出能提高光伏电池效率的新材料,还有科学家发明了从水滴里获取能量的发电机,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原创。 施一公先生虽然发了不少论文,但跟全国科学家的总成果比起来也就是沧海一粟,咱们现在的科技实力是千千万万科研人员撑起来的,不是靠一两个人。 那些说“论文注水”的,其实是不懂顶级期刊的审稿有多严,一篇论文要审大半年,反复修改补充数据,没有真东西根本发不出去。 欧洲人可比咱们清醒,他们知道科技实力不是靠奖项衡量的,是靠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咱们的高铁技术能让他们的出行更方便,人工智能能帮他们治理城市,新能源技术能帮他们应对气候变化,这些都是他们急需的。 所以他们不纠结诺奖多少,反而主动找咱们合作,这才是最真实的认可。反观咱们自己,倒被个奖项捆住了手脚,实在没必要。 想想古时候,咱们的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现在咱们的高铁、AI、新能源又在影响世界,这是一脉相承的实力,诺奖只是个滞后的荣誉,代表不了现在的水平。 德国媒体都看明白了,说咱们是欧洲学习的对象,咱们自己更得有这个底气,以后再有人拿诺奖说事儿,咱们就给他讲讲匈塞铁路上的中国速度,讲讲欧洲城市里的中国智慧,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比啥奖项都管用。 咱们的科技实力,不是靠榜单吹出来的,是靠真本事干出来的,是靠欧洲人的实际行动认出来的,这才是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2025-2-6德媒:为什么我们仍在低估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