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开头难!朱婷第一次当教练,虽然有点紧张,但已迈出了第一步! 她站在郑州青

扬扬妈妈 2025-10-25 15:21:58

万事开头难!朱婷第一次当教练,虽然有点紧张,但已迈出了第一步! 她站在郑州青少年女排训练基地的球场上,身上穿的不是熟悉的国家队队服,而是件印着“教练”字样的深蓝色运动外套,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训练计划——后来有队员说,那纸上的字写得密密麻麻,连每个动作练几分钟都标得清清楚楚,边缘还被指甲掐出了几道印子。谁都能看出来她紧张,开场前五分钟,她反复把训练哨子从左手换到右手,直到哨子上都沾了点手心的汗。这不是她第一次站在排球场上,但却是第一次不用自己去接扣杀、不用去跟队友喊战术,而是要看着一群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把她最熟悉的动作,一点点教到位。你们见过奥运冠军紧张到攥皱纸的样子吗?这种反差感,比看她在赛场上扣球还让人揪心。 第一次示范垫球时,她差点“露怯”。习惯性地用上了职业运动员的核心力量,球从手腕弹出去的瞬间就飞得老高,站在对面的小姑娘踮着脚都没接住,球砸在地上发出“嘭”的一声响。朱婷自己先愣了两秒,接着就笑了,赶紧小跑过去捡起球,半蹲下来跟队员平视:“怪我怪我,我忘了你们现在练的是基础,我这力度收不住,咱们重来。”说着她调整了膝盖的弯曲角度,把手臂贴得更紧,再垫球时,球稳稳落在了队员能接住的高度。这就是运动员转型教练最真实的坎——你自己能做到极致,却得先学会“降维”,把“肌肉记忆”变成“可教的步骤”。中国排球协会2024年发的《青少年排球教练员培养报告》里就说过,83%的运动员转型教练初期,都会栽在“技术传授转化能力不足”上,朱婷显然也在过这道关,但她的优势太明显了——她知道每个动作在赛场上的实际用处,讲“垫球要贴紧手臂”时,会补一句“不然到了赛场,球一歪就给对手送机会”,这话比纯理论管用多了。 训练到一半,有个小姑娘练脚步移动时总出错,急得眼圈发红,站在原地不敢动。朱婷没像有些教练那样喊“再来一遍”,而是走过去,把自己的运动鞋跟小姑娘的对齐:“你看,咱们不是光脚动,是先提脚跟,再迈脚尖,节奏跟你跳绳时一样,1、2、1、2,你试试?”说着还陪着小姑娘走了两遍,嘴里轻声数着拍子。那瞬间我突然觉得,她当教练的天赋藏在细节里——她经历过无数次“做不好就会输”的压力,所以比谁都懂“紧张时需要的是引导,不是批评”。你们要是遇到这样的教练,会不会比平时更敢尝试?我猜肯定会,毕竟能把自己的失败经验揉进教学里的教练,太少见了。 不过话说回来,朱婷现在也有绕不开的难题。比如安排战术时,她总习惯性地说“咱们打背飞”“快攻要跟上”,刚说完就意识到队员还没学这些专业术语,赶紧停下来解释:“背飞就是二传把球传得靠后点,你们跑过去扣,就像捉迷藏绕到后面偷袭一样。”还有训练结束后,她会留在球场跟老教练请教,拿个小本子记“如何根据队员身高调整传球高度”“基础训练怎么穿插趣味性”,本子上画满了各种小人儿打球的简笔画,比学生记笔记还认真。这其实戳中了现在体育圈的一个痛点:很多优秀运动员转型教练,都栽在“会做不会说”上,但朱婷的聪明在于,她不端着奥运冠军的架子,愿意放下身段学“教人的本事”,这比啥都重要。 中国排球太需要这样的转型了。国家体育总局2025年初的数据显示,国内青少年排球教练中,有职业运动员经历的不到30%,大多是纯理论出身,没法给队员传递赛场的真实感受。朱婷的出现,其实是在补这个缺口——她知道怎么在高压下调整心态,知道怎么把“拼劲”传给队员,这些都是书本教不会的。当然,她现在还在起步阶段,可能会犯“用力过猛”的错,比如想把自己会的全教给队员,导致训练量有点大,但这种“想把最好的给队员”的认真,比完美更珍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3
扬扬妈妈

扬扬妈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