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为什么心慌呢?因为马六甲海峡过路费多半是中国缴纳,而他向美国缴的保护费,也是我们间接支付!现在我们自开通航线,他不慌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新加坡的发家史,本质是把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优势玩到了极致。它占着海峡最窄处的黄金位置,水深够、风浪小,成了所有大船绕不开的补给站。虽说海峡本身不收过路费,但新加坡港靠装卸、仓储、报关这些 “配套服务” 把钱赚足了 —— 苹果的 iPhone 零部件经这中转能省 20% 运费,全球 30% 的船舶融资业务都攥在它手里。 这些钱里,中国的影子无处不在。中国 70% 的石油进口要走马六甲,每年经这里的贸易量占全球四分之一,等于间接给新加坡的港口、金融产业 “输血”。更有意思的是,新加坡给美国交的 “保护费”,源头其实也是这笔钱。美军用着樟宜基地,如今还催着新加坡把军费提到 GDP 的 5%,这笔额外开支最终还得从航运收益里抠。 等于中国先给新加坡送钱,新加坡再转头给美国交保护费,自己当中间商赚差价。这种 “两头通吃” 的日子,全靠中国对马六甲的依赖才撑得起来。新加坡自己也清楚,2023 年 3901 万标箱的吞吐量里,大半都和中国贸易有关,没了这些货船,所谓的 “全球航运中心” 就是个空码头。 现在中国不按常理出牌了。既然马六甲海峡里暗礁多、受制于人,索性另开新路。从北极航线到中老铁路,再到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港口项目,条条都是绕开马六甲的 “备用方案”。这一下戳中了新加坡的软肋 —— 它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管理多高效,而是 “必经之地” 这个不可替代的身份。 更让新加坡慌的是 “保护费” 的难题。以前靠中国间接 “资助”,还能应付美国的要求。现在航运收益可能缩水,美军又催着加钱,甚至放话 “要么加钱要么走人”,这账怎么算都亏。要是真掏了这笔钱,民生开支得砍;不掏,又怕失去美国的安全庇护,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尴尬。 马来西亚和印尼早就虎视眈眈了。马来西亚在建皇京港,印尼也在挖深水航道,以前它们争不过新加坡,是因为中国货船都走老路。一旦中国航线转移,这些竞争对手肯定趁机抢生意,新加坡想保住 31 亿总吨的年到港量绝非易事。 说到底,新加坡的心慌不是怕中国,而是怕自己的 “中间商” 身份保不住。以前靠马六甲掐住东亚的航运命脉,现在中国亲手砸了这根命脉,没了流量的新加坡,再想靠低税收、高服务吸引全球资本,恐怕没那么容易了。这大概就是 “靠山山倒” 的真实写照吧。
